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1)

大西洲“致敬生命”人类数字化身公益项目,用影像与虔诚,向生命致敬。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以及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客家山歌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目前大约有数万首山歌流传于民间,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2)

“山歌汤”--汤明哲向大西洲公益团队讲述他的人生故事

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客家山歌·源流

客家山歌历来都是口耳相传,记载于文字也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几乎难以对客家山歌进行详细溯源。但是民间却有诸多关于歌仙刘三妹造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传说。

这些故事都发生于唐朝时期,可能那时便是客家山歌兴起之时。

在腔调上,目前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在曲调上,客家山歌创作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为主,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3)

客家山歌“山歌汤”--汤明哲长者

说起梅州,就不得不说客家山歌,而谈起山歌,必会想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汤明哲。60多年如一日传唱客家山歌,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山歌汤”。几十年致力于推广客家山歌,他把山歌唱到了世界各地,唱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里。不仅如此,85岁高龄的他至今还带徒弟教授学生,把自己毕生的本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只要我还能唱,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我一生的爱好,也是职责所在。”在汤明哲大师的言谈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视传承客家山歌为己任的精神风貌。

传唱山歌,唱出民众心声

汤明哲1934年出生于广东梅州蕉岭县一个华侨家庭。当时,他的父亲是一名“水客“,母亲则是一位山歌迷。 “你莫嫌我耕田郎,耕田阿哥情意长,不抽烟来不赌博……”受母亲的熏陶,汤明哲从小心里就埋下了山歌的种子。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4)

山歌唱上北京城

爱唱山歌的汤明哲高中毕业后考进了当时的华南文工团,又因热爱山歌转入兴梅文工团。当年还是小伙子的他,见到老一辈唱歌时,将歌词贴满了墙壁,茅塞顿开:“能写能唱那才是真本事啊!”从此,汤明哲“钻”进客家山歌的海洋中,17岁起他便创作山歌。

不到20岁的汤明哲便成为了一名创作型的山歌手,“在文工团时常要下乡采风,我就经常即兴唱山歌,农民朋友们特别喜欢听,经常听完还给我做些好吃的…”,到田间地头给农民唱山歌、举办山歌擂台赛成了他最热衷的事。他把开会的内容编成山歌,把劳动的过程编成山歌,站在群众的角度去写歌,因此他的歌成为群众的精神粮食,他则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随后,基于在山歌方面的突出成绩,汤明哲22岁就当上了梅县文化局长,“组织调查民间山歌的情况,整理收集相关的书籍、小册子,那时有人叫我‘山歌局长’。”汤明哲笑着说。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5)

“山歌汤”在央视一展歌喉

1958年,能唱会写、能弹会演,一直表现优异的汤明哲被打成了右派。下放农村后,每天在开始务农之前,他都要带上几本书放在竹筐里,务农休息的间隙便是他的学习时间,夜间他就勤练山歌。“我最幸运的是,那几年抓紧时间学习,看了很多书,尤其是讲山歌的书。” “拨乱反正”后,汤明哲重新出山。由他创作的反映移风易俗题材的《山村新风》被搬上了北京大舞台。他创作表演的作品朗朗上口、淳朴至真,受到民众热情欢迎,为此人们给他一个雅号“山歌汤”。

出国演出,化身文化大使解乡愁

不仅在国内积极弘扬山歌,从1985年开始,汤明哲经常出国演出,以山歌为桥梁联络海内外客家人,把山歌带到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得当地的华人纷纷前来一睹这位“山歌汤”的风采,其中还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6)

汤明哲大师为美国游客唱山歌

有一次,在演出现场一位旅美侨胞与汤明哲对起歌来,“中国来了山歌王,今日两人上歌场,问你山歌有几首,敢到美国对歌强。”汤明哲一笑对上来了。“敢到美国对歌强,中国叫我山歌汤,五湖四海唱光转,山歌要用船来装。”一时间,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1988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广东梅州作为中国大陆内地客属团体代表首次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当台湾代表团抵达时,有数百名当地客家籍侨胞迎接;而当梅州代表团抵达时,由于此前缺少交流与了解,迎接者仅有三人。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7)

汤明哲大师佩戴VR设备,体验“时空穿越”之旅

如何化解这如山般的隔阂呢?以汤明哲为首的“七人客家山歌团”在当天的晚宴上举起酒杯,以纯正的客家话即兴唱出了山歌《千年共树共条根,世界客人一家亲》、《头顶共客字,隔山隔水共条心》,顷刻间打动了在场客家乡亲的心,大半个会场的人轰动了,大家纷纷走上前来寒喧、问好。 当地华文报纸在次日的报道中用“独领风骚”来形容梅州山歌团当晚的表现。中国旧金山领事馆的外交官们也激动地认为:梅州的山歌手们起到了外交机构所起不到的积极作用。梅州代表团的成功亮相,也为该市一九九四年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奠定了基础。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8)

汤明哲大师在印尼表演留影

30多年来,汤明哲不遗余力地弘扬客家山歌,使山歌“溜”出大山“溜”到了京广深、港澳台、新马泰、印尼、美国、法国等地。他认为,山歌是联系世界五大洲客家乡情、纾解无数旅外侨胞乡愁的纽带。 “唱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汤明哲总结出一生唱歌的秘诀: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多看、多学、多研究,对歌时才能“不丢脸”。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9)

在1990年梅州市山歌节上,汤明哲获得了“梅州市山歌大师”称号。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汤明哲也成为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

耄耋高龄仍活跃讲台,传承山歌文化

客家山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最为放达,也最为卓越的歌种之一。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新潮观念的影响,客家山歌的发展传承也遇到了困难。 “客家山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断层,特别是歌手的断层,观众的断层。

山歌手和山歌迷们渐渐老去,而年轻一代能够接班的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没有重视培养年轻一代山歌人才,没有很好地普及传统山歌。我热爱山歌,多年来,我一直注重培养山歌人才,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许多学生现在都已成长起来,他们在用亮丽的歌喉,唱着最美的山歌。”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10)

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汤明哲默默扎根梅州山区义务培养山歌手,他的学生最小的才上小学,仅美国、新加坡、印尼便有“入室弟子”60多名。 从1999年被嘉应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并在嘉应学院开设山歌课,成为全校性的选修课和音乐学院的必修课后,已经培训了超过2000名能唱、能写、能演、能教的山歌人才。

汤明哲把传承客家山歌当天职,到各专业文艺团体,大、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山歌班,培训了成千上万的歌手。其中不少已经成为知名的歌手,例如“山歌王子”曾宪元、“山歌皇后”徐秋菊、新一代山歌大师张献云等,他们活跃在各大文艺舞台上,传承着汤明哲的山歌精神。

汤明哲客家山歌谢娘恩(山歌照亮了我的生命)(11)

大西洲公益团队与汤明哲大师及其学生合影

“不用哭来不用愁,自有云开见日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春光在后头。”这是汤明哲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的时候给自己唱的山歌,也概括了他的山歌生涯,经历了考验之后迎来了明媚的春天,客家山歌在他的努力之下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客家山歌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我喜欢山歌,喜欢上课,更希望将我的东西全部传承给学生。”公益访谈进入尾声时,汤明哲大师再次说出了他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