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外造林、百场百业、森林旅游……江西不断探索国有林场绿色发展新路径,也交出了一份攻坚克难且亮眼的成绩单,诠释了全省各级政府扛起责任、勇于担当的圆满答卷。

活力

时钟拨回到2011年,江西被国家列为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试点省,围绕保生态、保民生的改革思路,筹措资金,着力解决了一批困扰国有林场发展的难题。改革后,江西国有林场成功“瘦身转型”。全省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238个(公益性事业单位205个,企业性质林场33个),经营面积为2461万亩;化解林场各类债务16.58亿元,63所场办医疗单位和83所场办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剥离,2.1万名林场职工医保社保问题得到解决。2021年江西被列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省,国有林场作为试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再次走在全国前列。在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中,国有林场的单位“三定”、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江西省国有林场由此前的238个整合重组为227个,现有在岗职工近2万人,离退休职工约4.5万人,生活在国有林场范围内的林区居民大44.7万人。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1)

万载县森工林场场外造林(李梦丽 摄)

回看这场声势浩大的贯穿江西全境的国有林场改革,参与者们谈到最多的是“活力”二字。近几年,江西不断探索国有林场绿色发展道路,场外造林、百场百业、森林旅游……各个林场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谋发展。一批项目已初见成效,国有林场活力得到逐步加强。

初秋时节,在位于宜春市万载县的森工林场,放眼望去,万亩人工杉木林仿佛一片“绿色海洋”。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2)

万载县森工林场场外造林俯瞰图(万载县林业局 提供)

万载县森工林场是该县唯一一家国有森工企业,下辖胜利、茭湖、锦源、官元山4个国有林场,员工总数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人。森林经营总面积20.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5.1万亩,天保林0.8万亩,其他商品林2.3万亩,森林覆盖率98.9%,活立木蓄积量105.3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1142万株。“2019年我场按照省林业局推动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工作部署,抢抓政策机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积极探讨国有林场场外造林改革措施。”万载县林业局副局长、森工林场场长彭国芳说,开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是万载县森工林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统计,自2018年江西省林业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的指导意见》,2021年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建设管理的通知》鼓励各国有林场充分利用其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周边乡村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场外造林,省林业局适当给予补助,政策实施4年来,江西省已累计下达场外造林补助资金3.38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场外造林面积达40万亩。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3)

场外造林小班(万载县林业局 提供)

“林场克服可用资金少、林地流转难、林木升值慢三大难关,利用场外造林扶持政策,自筹2000多万元用于实施场外造林2万多亩,为林场脱困发展、林农脱贫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彭国芳说。这是江西省积极探索“国有林场 X”模式,为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的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来,江西省积极探索“国有林场 乡村、企业、项目”等林业经营发展模式。

“等靠要的观念不行,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樟树市试验林场上下都深刻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2014年,樟树市试验林场抓住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契机,完成了国有林场定性重组、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定性后明确为公益二类正科级事业单位,实行事业管理企业化运作模式。同时,借着改革东风,剥离了学校、医院等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全部进入了樟树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撤并了四个分场,重新成立综合办公室、财务股、保卫股、生产股等四个职能股室和一个园林绿化公司,缩减了机构、减轻了负担,轻装上阵的林场开始焕发生机活力。

萍乡市五峰林场将原有源湴、小坑、五峰三个公益性国有林场合并,核定为区政府直属副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重新设岗定责定人,实现资源整合、人员统管、工资统发,国有林场实现“一盘棋”管理。完善保障机制,激发职工干事创业活力。与此同时,该林场妥善兑现职工旧欠,多渠道筹集资金1285.7万元。深化改革环境进一步优化,国有林场债务化解清零,职工待遇得到充分保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遵循“事企分开”原则,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改革保留的38个企业编制人员,先后成立3家林业经营公司,依托自主经营机制,主动对接市场,承接绿化工程业务,不断拓展经营范围,激发市场经营活力。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4)

“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林业建设(仙女湖区东坑林场 提供)

在改革的过程中,江西省林业局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为主线,以林场增效、林农增收为目的,启动了国有林场“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2020年起累计安排7200万元,扶持了珍贵树种培育、种苗花卉、食用菌栽培、黄精等林药种植等72个国有林场产业发展项目。通过项目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支撑扶持国有林场发展形成市场潜力大、特色优势强、经济效益高的主导产业,在推动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精准脱贫,力争到2025年,引导帮扶100个国有林场形成主导产业;推动100个国有林场与100个乡村产业高度融合、协同发展。

依托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江西省林业局连续举办三届“江西森林旅游节”,利用这个平台大力推介了大余县丫山林场、安福县明月山林场、贵溪市双圳林场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有林场。

此外,近年来,江西省始终把改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摆在重要位置,多方争取、落实有关支持政策和工程项目。通过多方努力,国有林场道路、水、电、管护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发展活力迸发。

生态

早在2011年推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以来,江西省始终牢牢把握“保生态、保民生”2条底线,紧紧围绕“森林资源增长、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改革总体目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公益性为主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以“定性、重组、保障、减人、剥离、转换、安全、稳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现了国有林场整合重组到位、性质界定到位、职工社保落实到位、用人制度改革到位、社会职能剥离到位、经营机制转换到位,2015年11月,江西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多年来,森林资源丰富的江西省的数百余家国有林场坚持“建设生态屏障,保护森林资源”的思路,从最初的伐木人转变为绿水青山的建设者、守护者,铸就了一座绿色丰碑。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5)

萍乡市五峰林场苗木基地(李梦丽 摄)

“林场现有经营面积18.01万亩,全区占比20%,活立木蓄积87万立方,林场森林资源在全区举足轻重,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生态保护的主阵地。”萍乡市五峰林场‍场长刘树华介绍说,五峰林场充分发挥原有护林员管理优势,建立“两支队伍”:规范建设林长制网格化护林员队伍,强化督查考核,压紧压实责任,锻造一支务实、管用、规范的生态保护铁军,护林员巡护达标率位居市、区前列;规范组建半专业森林防灭火队伍,以军事化集训强体能,以临战状态强纪律,以实战标准强技能,以靠前驻防强效率,确保队伍具备火场应急支援能力。“紧盯生态服务,守护绿水青山。”刘树华说。

自2019年春开展国有林场场外造林以来,万载县森工林场已拓展场外造林面积达到21486亩,成林后的蓄积量预计达到24万立方米。“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场森林质量的提升,在维护森林生态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水源涵养功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提高开发碳汇资源能力,以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彭国芳说,森工林场始终注重保护生态功能,坚持杜绝毁林造林,保留生态功能优、阔叶林多的林地,选择国有林场周边的集体商品性残次林或商品性毛竹残次林和荒山荒地,充分利用现有管护站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整合、形成规模经营。

无独有偶。在国有林场改革中,新余市仙女湖区东坑林场坚持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求新求变谋出路。

“绿色生态发展是林场改革的必由之路。”仙女湖区凤凰湾办事处(东坑林场)党委书记江熙介绍说,全场总面积35377.5亩,其中林业用地29710.5亩,建设用地35亩,全场森林覆盖率为83.98%。其中公益林面积24266.4亩(国家公益林22853亩、省级公益林1413.4亩),用材林面积5444.1亩,公益林面积占全场总面积的81.7%。总蓄积量168185立方米中,用材林蓄积量15238立方米,防护林蓄积量152947立方米,毛竹立竹342379株。“改革使东坑林场的森林资源达到了管理责权统一、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林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希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场改革后,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摆在江西林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江西各大国有林场积极转变思路,把林场经营起来,以改革激发新活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6)

萍乡市五峰林场拓展业务,承接工程绿化项目(李梦丽 摄)

“五峰林业公司年均产值上亿元,2021年上缴税收上千万元。”刘树华介绍说,改革后的五峰林场,积极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盘活林场人力资源,试水成立萍乡市五峰林业有限公司,初见成效后陆续成立2家实体公司,全面市场化运作,目前已走出湘东区,承接萍乡市其他县区业务。

今年,五峰林场还自筹资金450万元整合白竺分场苗圃和船形分场苗圃资源,新建五峰林场苗木基地,以培育绿化工程用苗和常规造林用苗为主,进行周边林相提升、管护用房改造、道路修缮、苗木整理等,打造苗旅研一体化苗圃,建成后将是国有林场产业转型、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公司和苗木基地为林场持续发展增添新活力。”刘树华说,林场还依托 “股份合作”“ 林下经济”等模式,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7)

护林员在森工林场的杉树林里作业(李梦丽 摄)

彭国芳介绍说,森工林场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行异型性购买林权20-25年,对林地进行逐块赎买、整合连片,大部分场外造林连片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在这个过程中,向林农支付林地流转款2600多万元,增加就业岗位13000多个,支付造林抚育等劳务工资2500多万,为巩固脱贫成效作出了应有的努力。”目前,森工林场实施的场外造林成本约2800元/亩,8年后亩平价值可达到8000元左右,投资效益比为1:2.9。场外造林成林以后,直接经济效益将达到1.5亿元以上。新增造林成林后,将极大增强该林场木材供给能力,壮大林场经济,为增强发展动力提供坚实基础。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8)

万载县森工林场林地经营权流转的不动产权证(李梦丽 摄)

此外,在场外造林过程中,森工林场大力投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管护用房等民生基础工程建设投资达420多万元,修建林区公路100多公里,硬化村、组及林区公路12公里,改造建设管护用房1500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林区职工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推进乡村振兴履行了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生态建设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助推乡村振兴的措施,也让森工林场成为了江西省场外造林的样板。

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江西国有林场的再发展)(9)

仙女湖区东坑林场的跑道(李梦丽 摄)

改革后的东坑林场则是将绿色生态资源积极融入仙女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坚持践行“一 二 三 四 五”工作思路和举措。“实现林区变景区、田园变乐园、资源变资产、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东,努力使‘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旅游富民’成效更好。”江熙说,东坑林场着力夯实区域生态产业基础,以林场全域为主体,实施“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此外,东坑林场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源,深入挖掘绿水青山的巨大潜力,全力建好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两山”转化创新产业,着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产业。

傍晚时分,夕阳斜照湖面,漫步在智慧游步道上,江熙一边介绍着林场的发展历程和规划,一边说,“原来的我真的不怎么爱运动,同事劝我在游步道上骑车。尝试一次,那种感觉太美妙了,上瘾了!”这也是东坑林场采用“度假产业 农旅融合”模式,致力打造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田园综合体等农林文旅融合产品谋求林场深度发展的重要思路与方向。

用好绿色生态这张牌,已然成为当下江西各大国有林场完成转型、谋发展的重要一环。

“工资经常发不出,有技术、懂经营的职工,大多数选择停薪留职,外出务工,而剩下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守着近2万亩的林地‘讨饭吃’。”回忆起20多年前的情景,1994年毕业后就在林场工作的樟树市试验林场副场长孙志华记忆犹新。

面对林场自身基础薄弱、底子差、单一的林木经济等劣势,樟树市试验林场坚持“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办场方针,走“打绿色品牌、做山水文章、创生态效益、走创新经营”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经营范围从林木采伐、采脂等消耗资源型到从事营林管护、苗木培育、绿化工程、绿化养护、油茶培育、果木药材林培育等多元化方面发展,林场的经营收入大幅度增加。

樟树市试验林场坚持“跳出林业办林场,站在市场干林场”的思路,于2016年组建了江西光华山园林绿化公司,探索以项目建设助推林场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促林场跨越发展。通过探索把林场苗木资源用起来、推出去,培育工程用苗和精品苗木,以承担实施本市的工程绿化项目为抓手,全力构建集生产经营、园林施工、生态观光为一体的苗木花卉基地产业群,提升了苗木的精品价值。

在这场走过“断臂求生”的改革阵痛期、破茧向前、迈向新的征程的国有林场再发展历程中,巩固好改革成果,进一步推动国有林场质量的提升,从政策上更多地支持国有林场添活力、谋发展成为了江西国有林场后改革时期要思考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书写更美好的绿色画卷,江西国有林场发展大有可为。(文/李梦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