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容貌举止观人法,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容貌与举止来观察一个人的品性。现在有句俗话,就是“以貌取人”。这应该源自《大戴礼 少间篇》的记载:“尧取人以状”(意为:尧选用人就是根据人的外形体貌)。

超级准确的五条观人术(观人术容貌举止观人法)(1)

当然,现代讲的以貌取人,应该已经大大偏离了唐尧的意思。唐尧绝对不是外貌协会的,他用人绝对不单是仅凭人的外貌来决定是否选用。比如他选姚舜做接班人就是经过反复考察的结果,这考察包括通过将两个女儿嫁给他来考验他。

唐尧的这个“以貌取人”用人标准,一直沿袭到现代,仍然被很多人使用着。我有一个做销售的同事在招人时就是这样。他招人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男的帅气,女的靓丽,所以他这组的销售员颜值都很高,而且,他这组的业绩确实要比其他组要好,签的大单都在他这组。

但是,仅仅以貌取人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且,在现代“以貌取人”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因为如果是只“以貌取人”的话,这让你会犯下很大的错误。 据《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记载:“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故事是说,孔子因为学生子羽相貌丑陋,对他很冷淡,这导致他退学回家,结果他自觉成才,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另外,有的人看起来相貌堂堂,做起事来却是肮脏的很。历史上有很多的负心汉,这些负心汉通常都是相貌英俊,一表人材。再比如现代娱乐圈中,那是男的帅,女的靓,可当中污七八糟的事,那绝对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当然,容貌举止看人法,这里的容貌不仅是指天生的形骸,这是爹妈遗传,这里容貌更是指一个人的仪表气质,是给人的整体观感,而这又必然涉及你的手足以及身体躯干的表现,容貌与举止两者紧密相联,难以分开,所以叫容貌举止看人法,这其中的重点是举止。举,是指手,止,指脚,举止的意思就是举手投足。一个人的内在品性必然就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展露无遗。

同样,中国的很多典籍中有很多关于容貌举止观人的故事。

据《左氏传 桓公十三年》记载:春秋是,楚国派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斗伯比去给屈瑕送行。斗伯比在送回回来的路上,对他的车夫说:“莫敖(楚国最高的官职名,屈瑕是莫敖)此去必然会失败。我看他走路脚趾翘的很高,说明他心浮气扬,那么他的意志也肯定不会坚定。”他马上去找楚子(当时楚国君是子侯)报告。楚子听了马上叫人去追,但已经来不及了。屈莫敖一路行军,毫无秩序,并且没有防备。到了罗国,罗国军队进行顽强阻击,大败屈莫敖。屈莫敖也自缢而死。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一定要举止稳重,气定神闲,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而例中屈瑕心浮气躁,是必败之象。

《左传 僖公十一年》记载:周王派内史过(内史官名,过是人名)到晋国向晋惠公赐命,惠公在接受代表赐命的玉璧时,手脚惰慢。内史过回去禀告周王说:“晋侯后继无人了!大王赐命给他,这是好事一庄,可他却在受命时手脚怠慢,这明显是自我放弃了,这亲岂能后继有人?礼,对于一个国家是最重要的;举止之间庄重敬畏,这是礼得到实行的表现。如果举止不敬则说明礼没有得到实行,如果“礼”没有得到实行,那么举国上下就混乱,这样怎么能长久?”大概过了十年,晋惠公逝世,他的儿子晋怀公继位。没多久晋国人杀了晋怀公,拥立了晋文公。

《左传 襄公七年》记载:卫国派大夫孙文子出使鲁国,代表卫国与鲁国结盟,在结盟仪式上,鲁国君每登上一个台阶,孙文子也紧跟着登上一个台阶。叔孙穆子是仪式主持,就上前告诉孙文子说:“在诸侯会盟的时候,我们国君也都是在走在卫君前面。今天你却不肯在我国君后面,不知我国君有什么过错,让你这样看不起他?请您走慢点!”孙文子无言以对,但面容上也没有愧疚的样子。穆子说:“孙文子必会灭亡。身为臣子,却摆出一副国君的姿态,指出他的过错却不知悔改,这是灭亡的根源。”过了几年,孙文子果然驱逐了卫国君而叛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使用容貌举止观人法,不仅仅是凭容貌来看人,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举止,也就是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仪表、姿态。当然,要掌握观人的精髓,光掌握这些不够的,还得有其他的如前面文章所说的言语等因素。你掌握的因素越多,看人的准确性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