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全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六十六章)(1)

引言:《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开山之作。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600~470年左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道家“老庄”。《道德经》的语言精辟凝练,闪烁着圣人高维度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含人生思辨哲理,对中国的政治、军事、哲学、文化、艺术、养生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全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六十六章)(2)

【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所归附,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处于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天下百川之王。

因此,有道之君想要统御万民,就必须保持谦下的言行。想要做引领民众的领导,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民众的后面。所以,只有这样的领导处于上位,民众不会觉得压抑,不会认为是沉重的负担;他们在前面领导,民众不会担心自己的前途、利益受到损害。正因为如此,才会赢得民众全心全意地拥戴。因为他始终与世无争,所以天下就没人能和他争。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全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六十六章)(3)

【感悟】:

老子在本章中以江海喻“道”,道在低处,倡导有道之君必须具备居谦下处后的品德,“不争”是“无为”的基本精神。

“无为”中的“不争”不是四大皆空彻底放任自己。“争”与“不争”是辩证的,“不争”是通过不断地去除贪欲和小我,不去争夺世俗的功名利禄等等世人都想要的东西,不去逃避那些人人厌恶的卑贱低微、挫折磨难。“不争”的目的是为了“利万物”——也包括利自己。正因为“不争”,所以只能“处下”,因为“上”是人人都想“争”的东西。

商业的本质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客户形成心与心的链接。通过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利益人心,才能获得真正的黏性,才会支持你把事业做大。“顾客是上帝”,这不应该停留在口号,而应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每一个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环节里去的。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做不到知行合一。

如果欺诈行为能够得逞于一时一地,而且欺诈的结果也必然是被人欺诈,这是符合因果规律的。只有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目标,而不仅仅是靠着眼前的利益,才能赢得客户长久的支持和信赖,诚信的结果也必然是得到别人的诚信相待,这也是符合因果规律的。

当今商业社会经过野蛮粗放式发展,越自私越有钱,丛林法则,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那么信任从何而来呢?信任来自于长期的人格积累,这种积累的本质就是要树立利他的思想,这就是互相以对方为“上”和“先”,而主动地把“下”和“后”留给了自己,成人达己,相互成就,赢得他人的信任。因此,时代呼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重塑新商业文明。

对于企业管理来讲,企业家的“处下”和“处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不与员工和客户争名利。他处于老板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和客户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在前面是为了引导员工和客户朝向更光明的未来。他不会是高高在上的,也不会把员工和客户引向邪路。他是忘我利他的,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去除小我成就大我,并完全遵循“道”这个宇宙根本法。既有短期效益也有长远利益。这才是有“道”的企业家应有的格局和境界。

企业家处在领导的位置,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心,从而提升自己的格局和境界,才能获得员工和客户真心真意的拥戴,才可能成就基业长青的事业。因为他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所代表的是员工和客户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并最终形成事业平台和命运共同体。

因此,圣人之道,可学而至。企业家只有通过明心净心功夫,“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超越世俗的名利之争,才会获得超越世俗的力量和海纳百川的格局和胸怀,实现生命质量的跃升,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和幸福圆满的人生。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全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六十六章)(4)

(欢迎关注【阳明国学堂】,一起悦读,分享国学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