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城,初步规划,四面之制,“回”字格局,国力不济,缩减规划,“凸”字格局外城周围,二十八里,开七城门分别名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外城七门,主门五座,东西各一,南墙三座,便门两座,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北京城外城七座城门)

北京城各个城门的作用

北京外城,初步规划,四面之制,“回”字格局,国力不济,缩减规划,“凸”字格局。外城周围,二十八里,开七城门。分别名为: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外城七门,主门五座,东西各一,南墙三座,便门两座。

欲知“北京外城七门”详情,请点赞、关注,慢慢欣赏。

北京外城原来规划为四面之制,外包京城,成“回”字形格局。因当时国力不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缩减规划,实际仅完成了城南一面,总建筑规模不及原规划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凸”字形格局。所以北京的“外城”其实应该叫“南城”,又像在京城南面戴了一顶帽子,所以也称之为“帽子城”。

规划中的外城周围将近八十里,南垣二十里,开辟十一座城门。建成后的外城周围总长度仅为二十八里,南垣十三里,开辟七座城门,主要为老百姓入城做小买卖、打短工、走亲戚而用的,分别为东城墙上的东便门、广渠门;南城墙上的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西城墙上的广安门和西便门。

一、永定门

永定门是当年北京外城七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最早称为“正阳外门”,明嘉靖四十三年正式命名为永定门,又称之为“郭门”或“皋门”,另有永安门、永昌门等名号,寓意“永远安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桥北。永定门是逐步建成的,跨越了明、清两代。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成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以雄伟姿态矗立于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直到1957年被拆除,2004年又重新进行了修建。

二、右安门

右安门是北京外城南城墙三门中最西边的一座城门,建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于正对内城的宣武门,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门”,后才改称右安门,又称“南西门”,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右安门位于西城、丰台两区的交界处,现在的右安门立交桥位于南二环中部,东通开阳桥、西达菜户营、北通樱桃园、南达翠林小区以及嘉园路,是北京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三、左安门

左安门位于永定门东面,这座偏远的东垣“村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虽然其建筑无甚动人之处,但是周边自然环境却另有一番美丽。风景虽美,却只是惊鸿一瞥,左安门的贫穷才是留给百姓最深刻的印象,这一带居民大多从事小手工业或务农。

四、广安门

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清朝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广安门。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乾隆三十一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广安门为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由于广安门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之路,因此广安门内的彰仪门大街在清朝时期是比较繁华的,有“一进彰仪门,银子碰倒人”的说法。

五、广渠门

广渠门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曾称大通桥门,又称沙窝门。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5年),与广安门相对称。广渠门的瓮城很有特点,在瓮城里面两侧各有四五家店铺,形成一条小型商业街,很像一座微型小城。

六、东便门

东便门是北京外城东北角城门,位于北京内城城墙东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和箭楼组成,于1958年拆除。

七、西便门

西便门是北京外城西北角城门,位于北京城墙西北端角楼旁边,主要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西便门与东便门,是北京修建较晚的两个城门,并且位于内城和外城结合部位,起名时叫“偏门”,但由于“便”和“偏”的发音相近,时间一长就把“偏门”读作“便门”了

北城外城有七座城门,其中五座为主要城门,东西各一座,南墙上三座,另外为了便于南北方向的出入,在内外城交界处东西各修了两座便门。

感谢友友的支持!我们下期见,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