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工作(用心做好印刷标准化)(1)

在广大网友的强烈号召下,2月27日下午3点,我们很荣幸地采访到了PSA的技术总监钟兆魂老师。钟老师今年已67岁,1975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印刷工程专业,从事印刷行业长达42年。20多年工程师生涯,近20年的培训岁月,钟老师一直围绕专业推动印刷企业标准化这一命题,兢兢业业。

“在高中的时候,为了编辑校刊,我与印刷业结缘。考上大学后,我进入印刷专业,渐渐觉得这门专业的学问很深。时至今日,我还在钻研,而这其中的经验,我也很想与大家分享。”

其实我们本打算把这次直播命名为《如何通过印刷标准化接大单》,但钟老师却将标题改为《用心做好印刷标准化》。对此,钟老师解释道:“在这个行业已经四十多年,我只是想用心做好印刷标准化。不需要过多渲染,只有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

问答环节

1. 您也为大家总结下,有标准带来的价值有哪些?

标准化让印刷的颜色和质量有了数字化的目标,让印刷在可控的环境下,条件变得一致。进一步地,对于厂里不同印刷机,对不同的印刷厂,即便是翻单,它们也能印出相同颜色。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可以减少业界印刷资源与成本的损耗,它是核心和关键。

2. 标准化主要是在印刷环节吗?还是我们还要兼顾印前, 印后,甚至物料的标准

有些人认为标准化只在印刷过程中需要,其实不然。我特别想强调,标准化是一个工程,需要各方面规划和重视。如果印前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厂运用不同的印刷标准,这样厂商输出的结果都不一致。RGB如何转CMYK标准、上光、覆膜、模切、糊盒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至于印后,其实过去人们不重视它。仅仅是模切,如何做出一块正确的模切板,很多人就不清楚。以及糊盒,怎样才算好看,如何算作耐用,这些方面大家都没有达成一致,甚至无法证明自家出的下批和上批质量一样。凡是质量,必须要可以衡量,才能控制。我现在推崇印刷仪器化。因为仪器化的衡量才是可控的。物料这方面,我们没有像样的材料检测机构,现状相对混乱。物料标准化有多重要呢?举个例子,苹果手机想要保证出品,必须要保证每一个元件的质量都是稳定一致的,印刷也是如此。

3. 我们都知道色彩管理很重要,它的稳定性是否也跟标准化息息相关?

色彩管理和标准化属于不同范畴,标准化其实是在色彩管理之上的。没有印刷标准,遑论色彩。首先要求印刷机稳定,其次是出版稳定,再者是物料稳定,这三个条件如果都能掌握,时长检查,标准化的实施才能看到效果。很多厂做过标准化的尝试,但由于没有控制好这三点,结果就没有很理想。色彩管理方面我不是专家,仅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4. 那么,如何走进标准化?您能给大家一些思路吗?

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感悟,在总结。第一,你的压力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动力有多强?动力不够强,可能会半途而废。如果来自客户的压力非常大,或许你就会坚持下来。第二,在建立标准的时候,我们要同步数字化。建立印刷标准,出版标准,档案处理标准,打样标准,印后加工标准,物料检验标准等等。第三,当标准建立起来,我们就要开始更新人员的观念。销售人员与客户接单的方式, 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何正确对待标准化等,这些都需要培训。第四,就是我反复强调的数字化。让我们每一步都能用数字来量化,来控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投入仪器,用软件和工具来把握。最后呢,假使我们从今天开始按新标准来操作,那么旧单呢?旧标准的产物需要过度,如何用新标准说服旧客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程,否则就可能走回头路。

5. 我们知道您过去30年,先后在曼罗兰公司瑞典Solna公司海德堡印刷机公司,担任工程师及服务部经理,已辅导超过100多家中国/台湾包装印刷企业,并建立印刷标准及验货系统等等通过您与这些大公司的接触,为什么说印刷买家才是标准化最大推手

大客户为了维持产品包装的质量一致,往往会先定立标准,推动不同的印刷厂在标准化的情况下接单。业务与标准化直接挂钩,这就是一种买家推动,美国的很多大集团在中国选择印刷厂时就是这样做的。渐渐地,业界水平开始提升,尽管起始时并不很愿意改变,但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厂商收获了很多,标准化也就得到了认可。

6.有什么新的技术来推动印刷?还是精细化原来的技术?

今天我们的印刷业,除非你已经准备好走向数码印刷,在传统胶印这方面,我们可以去精细化改善原有技术。标准化、色彩管理和放墨技术,这三项技术会让我们在现有的技术上提高竞争力。但标准化是传统印刷业必须走的一条路,越早越好,否则我们会越来越难承担成本压力。

7. 请问钟老师,这种标准化要多久才能见效?如果车间人员往往变动比较频繁,您有什么办法解决这种问题?

我想先问问你,压力有多大,动力有多强?压力越大,那你需要的时间就越短。其次,资源(仪器)投入的配合度,人员的配合度,都会对时间有影响。标准化是一个工程,配合得越好,达成得越快。

8. 润版液与运转中胶辊发热有关系吗?

大部分情况下影响不大。如果润版液中的酒精含量高,会把胶辊的热量带走,有降温作用,但免酒精润版液就不带走热量,会导致印刷颜色变化很快。

9. 怎么打造印后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就是印后标准化的问题。想发挥印后竞争力,那我建议你走精品路线,比如精致礼盒,精致的手工,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同样地,我们需要标准化。无论什么时期,哪一批出品,你的产品都是一样的,这便打造了你的口碑。再者,你需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哪怕只是好一点点。成本,效率,质量等等方面,都是竞争优势。印后我不是专家,仅提出一点建议。

10. 标准化实施对印刷企业有个质提升,但很多的印刷企业并没能把标准化持之以恒的做到位,往往最后都在走个过场,对此有哪些建议意见?

我还是要问,你的动力是什么,有多大。如果是来自客户的压力,你肯定会持之以恒。当施行久了,标准化就变成了一种常态,你便会自然而然地做下去。我想说,标准化是我们企业明天的竞争力。

印刷技术工作(用心做好印刷标准化)(2)

现场提问

1. 钟老师,久闻大名,上一次我也听过您的培训,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就拿最基础的5S来举例吧,刚开始还好,人员流动以后就慢慢不行了!

确实,我经常在进厂培训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厂子的企业文化,以及动力和执行力。我内心还是这样认为:公司要想施行标准化,人心是最重要的。向心力是坚持执行的关键,人的问题一定要先解决。

2. 钟老师,您认为这种专业培训和咨询对这个行业的企业价值到底有多大?有多少人会认同这种价值?

你要有动力,而且你也觉得我们提供的建议能解决你的问题,这样的培训咨询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做咨询服务的时候,都要先很郑重地了解客户情况,去厂里跟各个角色交谈,全方位了解厂子的情况,才会给出建议和参考。

3. 钟老师,您认为这个行业的人才培训最实际的是老师傅传、帮、带?还是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呢?

师徒制的空间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印刷这行辛苦,不愿意学习。随着时代的需求,我们还是应该用系统化的方式做培训,比如德国的培训体系等等。而且,系统化的培训可以随时调整,永远可以请到业界最优秀的人来教学,这比师徒制更有未来性。

4.近两年工业4.0很火,它的核心是“万物互联”,现在也有不少人这样忽悠,但是印刷行业的ERP都做不起来,更别说什么物联网,您觉得呢?

我曾经去过一家国外的制造厂,他们把流水线上的每个工作都数字化,小到一个螺丝都是标准联网的。这样一个工厂,不会有任何出差错的机会。我们印刷要走进工业4.0,就意味着我们也要这样去做,已经有很多厂子在改革了,这并不远。

5. 现在人们环保意识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印刷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但是说到底还是我们的成本增加,您怎么看?

印刷业不会消退,这是一个社会需求。我们现必须配合环保问题,成本增加不可避免,那我们就需要通过标准化,在其他方面降低开支。我们共同期待数码印刷早点来临,至少那时候,污染就只剩下纸张了。绿色印刷其实也是标准化的一环,我们应该从源头去解决这些事情,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

6. 钟老师,您接触的企业也比较多,站的角度也比较高,请讲一个三台机规模的小厂做标准化很成功的案例。

在我印象里,成功的小厂就不止三家。其实,越小的厂,越容易成功。人少,工程量少,执行起来反倒容易 。我觉得小厂非常容易标准化,也容易做好。也欢迎大家来与我多交流,共同成长。

7. 现在都说标准化、模块化,机器其实是一样的,最主要的是人的管理、流程管理,对吧?

标准化实施,要靠一个很稳定、向心力很强的团队。在建立标准的过程中,人员不稳定会让我们难以形成机制,更无法把标准化变为习惯。

8. 印猫搞集中的配色中心,您怎么看?

色彩调不好,一定会影响效率。标准化也是一样。色彩其实是个很深的学问,如果印猫想建立配色中心,我相信需求是一定有的。如果最后形成了标准化的机制,那也是值得鼓励的。

9. 怎么调整印刷机周向的颜色均匀性?

在传统的胶印机上,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多年来我一直在钻研这个问题,简单说,1.磨辊不能发亮,否则带墨量会减少。2.调整磨辊的串墨时间3. 在磨辊发生磨损的情况下,储墨量会大大减少。如果想彻底解决,只要换磨辊,就可以缓解了。

点击下列网址,观看直播回放http://h5.app.printheadline.com/static/html/printlive/live.html?roomid=788099757&winzoo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