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分为文举与武举,历朝历代由于受到重文轻武风气之影响,武举较之文举多不受重视。清代虽然以武功建国,但自入关后受汉文化的熏陶,同样也是重文举而轻武举。
即便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大多也是关于文举的,至于武举方面则了解得不多,御史特地梳理了一篇关于清代武举的文章,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认知。
乡、会试考官之选任清代武乡试考官的选任也分内、外场,考官与文举同属临时性差遣,其任用也有定制。不过顺天乡试与各省乡试还是略有区别,其考官的职衔要求比直省高。
武乡试各考官包括外场提调官、外场监射大臣、较射大臣、监试御史、内场正副考官、内场提调官、内帘监试御史、内场弹压副都统、内场收掌官、内场医官以及外帘官。
乾隆朝时形成定制,顺天武乡试外场提调官由兵部委任满汉司员各二人,提调外场一切事宜;外场监射大臣,由兵部将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都统等职名中开列,钦点四员分闱考试。
较射大臣,由兵部在满汉御史、内阁及各部、翰林院、詹事府各官中开列,钦点正副考官各一人;内帘监试御史,则由都察院满汉御史中开列,钦点满汉各一人;
内场提调官则由顺天府府丞担任;内场弹压副都统在八旗各副都统中选任,题请钦点副都统一人入场弹压;内场收掌官于中书科各职名中开列,钦点二人收掌试卷;内场医官则在太医院医官中选任;外帘官一般是各部员外郎、主事、中书、大理寺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助教中开列,钦点四人。
各省的武乡试考官选任则比较简单,雍正时形成定制:各省例由巡抚担任主考,如总督、巡抚同城之省份,则由总督会同考试,并调就近省份之提督、总兵各一人,共同校阅。
武会试例设外场考官、内场考官、知武举、提调、监射、受卷、弥封、监门、巡绰、搜检、供给、医官等官,均有定员。其定制大致如下:
外场监射大臣,于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都统等职名中开列,会同兵部满汉尚书、侍郎分闱考试;外场较射大臣,例在六部尚书、侍郎中拣选,钦点四人,会同监射大臣分闱考试;知武举例在兵部左右汉侍郎中钦点一人。其他的外场监试御史、提调官、内场受卷官等,皆在兵部汉司员中拣选;巡绰、搜检、供给、监门等官,则一律在顺天府属官中拟派。其他各官之选任,与乡试同。
乡、会试的考试内容清代武科乡试内容几经调整,至乾隆时期形成定制:考试为三场,首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技勇,三场试策论。
首场马箭具体为:场内竖立三大靶,各离三十五弓,每人跑马两回,共射六箭;再射地球一箭,计七箭,以中三箭为合格,缺一者不予参加二场考试;
二场步弓具体为:步靶高五尺五寸,宽二尺五寸,距离三十弓。每人连射六箭,须直中靶子中央,其碰边或擦框者俱不算。六箭内以中二箭为合格,缺一者不予再试技勇。
二场技勇定式:以八力弓、八十斤刀、二百斤石为三号;十力弓、一百斤刀、二百五十斤石为二号;十二力弓、一百二十斤刀、三百斤石为头号。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必离地一尺。三项内必须有一二项头、二号者方准入好字号。若俱系三号,不准挑入好字号,若有开八力弓,而刀石并无头号者,亦不准挑入好字号。
通过首场、二场考试的武举,则可以进入第三场的策论考试。清初时期,规定策论的考试内容为武经、论策。康熙中期又加时务策一篇,题目出自《论语》、《孟子》。
嘉庆以后,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之策论也多不合格,从而导致不少外场成绩优异者被淘汰。于是嘉庆二十年变更策论为默写武经,一般只有一百字左右,只要不出现错乱即可通过。
但自从武举废除了策、论,改为默写武经后,大大降低了难度,如此一味迁就考核标准,被文士看成是“赳赳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影响。会试的考试内容与乡试基本类似,这里不多作说明。
武乡、会试录取名额武乡试的中额与文科一样历次人数多寡不一,以乾隆时期为例,顺天151、山东46、山西、四川各40、河南47、江南63、江西、广东各44、福建、浙江、陕西、甘肃各50、湖北25、湖南24、广西30、云南42、贵州23。此后各朝人数不定,但浮动不是很大。
会试中额人数也有变化,清初时期是没有定额的,从应试武举中择优录取,但分南、北卷。整体来看,武会试中额的人数不多,基本上都在六十至一百多人左右。
以乾隆朝前八科的武会试来看,人数分别是108、107、111、110、96、94、87、65人。最少则是咸丰十一年辛酉科,中额仅为27名;最多的是光绪十六年庚寅科,中额为157名。
武殿试清代武殿试是历朝历代中举办次数最多的,共开110科。考试内容大体与乡试、会试同,分外场骑射技勇与内场策论或默写武经。但却是先考内场再考外场。
与文科一样,武科殿试也没有淘汰率,是一次排定名次的考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不过个别科也出现过一甲只取两人或一人的情况,比如道光十八年戊戌科、二十七年丁未科,三十年庚戌科,一甲只取一、二名。而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仅取一甲一名,没有榜眼、探花。不过这种情况不多见,知道就行了。
因为篇幅的原因,关于清代武科的其他细节尚没有详细说明,读者如有其他问题,可以留言评论或者私信,御史再作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