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王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史记·西南夷传》

夜郎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夜郎真的自大吗(1)

夜郎国遗址

历史上的夜郎真的自大吗? 答案是否定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么一个古老的民族,史书上说它是周武王伐纣联军时的18个蛮夷国之一,后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找到了有关于他的记载。它就是濮族。

据推测,濮人的活动区域大约在楚国西南方向,即今湖南和贵州北部的崇山峻岭中。那里水草丰茂,依山傍水,但是交通闭塞,犹如世外桃源,整天只能跟动物打交道,与中原大地隔绝甚远,文明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进步,根本也不了解大山之外的中原文明。直到春秋时期,濮人仍然没有自己的王,一直都是三五成群,自得其乐,狩猎为生,自生自灭,所以也被称之为”百濮”。

但是到了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就连山林里也找不到一片净土。面对群雄的压榨和渗透,他们明白,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必须得找一个能够发号施令指挥全体部众的首领。不然,他们就会被各个击破。于是就有了居于一般濮人之上的大王,有了大小不等的濮人国家,如且兰、句町,其中最大、最著名的当属夜郎。

这个小国之中的大国存在的时间比一般的中原王朝还长。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楚国讨伐夜郎开始,到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夜郎国被废,夜郎国整整存在了三个世纪。其疆土东接交趾,西临滇国,方位在今贵州中西部和贵州比邻的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区域内,生活着百濮族系和百越族系的众多民族,人口有十余万户,数十万人,仅精兵就有十余万,是西南夷地区名副其实的霸主。直到汉朝初年,夜郎王仍然凭借着强大的兵力笑傲群邻。

笑话就出在夜郎王不可一世的时候。当时,汉武帝听说南方丛林中有一个派头不小的夜郎国,便两次派出使臣进行招抚。第一次是在建元六年(前135),汉武帝在击溃东越后,派出唐蒙出使夜郎,说服周边小国答应汉朝在那里设置了犍为郡。第二年是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因通向身毒(印度)的道路被匈奴阻隔,试图通过西南夷另外开辟一条道路,便再次派汉使前往夜郎。夜郎王多同破例接待了远方的客人,待汉使说明来历后,夜郎王竟然发出了“汉孰与我大”的疑问。这一问非同小可,“夜郎自大”的成语从此诞生。

像‘’汉孰与我大‘’这样转瞬即逝的一句话,被人们镌刻在心。“夜郎自大”从此就被人们正说反道,嬉笑怒骂。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性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展现有一个过程。“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获得正确认识除亲身实践外,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

其实他们的境界和视野是由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的,换了别人也一样。

就在夜郎王发出“汉孰与我大”的疑问之前,汉朝使臣也去过临近的滇国,是滇王套羌最先发出的“汉孰与我大”的疑问。古人之所以把这句贬义的话用在夜郎王身上,只不过是因为夜郎王的名气比较大而已。

但是,在听到汉朝疆域辽阔、兵多将广后,夜郎王并没有“妄自尊大”,他痛快的答应了汉使 的要求,而且还对汉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也派出使团到长安进贡学习。

其实把这个贬义的成语用在明智的夜郎王身上是极不公平的,历史上的夜郎王真的是比窦娥还冤啊!

夜郎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夜郎真的自大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