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贝豆(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也存在这种现象。

从小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家中“独大”,抗压力弱受挫后一蹶不振

小飞是独生子,从小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因为他是家里三代单传的独苗,不但爸爸妈妈精心养育他,爷爷奶奶和叔叔、姑姑们也都宠着他,众星拱月地围绕着他,让他成了家里的中心。

家里总有人给小飞买东西,满足他的各种稀奇要求。但凡小飞有点进步,家里人都齐声给他喝彩。

他爷爷经常对人夸他,说:“我孙子就是聪明,比别人家孩子都强”。渐渐的,小飞感觉要什么都会唾手可得,能轻而易举地获得赞扬。于是,小飞有些飘飘然,认为自己就是家里的老大,可以发号施令,不劳而获了。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1)

很快,小飞就遇到了麻烦,他小学生升初中了,家里一齐为努力,把他送进了重点中学。一贯骄傲的小飞到了重点中学还自带光环,有着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有时看不起其他同学,也不合群,总想高人一头。

他认为自己到了中学,照样还会是优秀的,他没有在学习上太努力,在期中考试中,小飞就跌了个跟头,他的成绩仅排在中游。这让小飞感到非常失败,自信心也不足了,与以前的骄傲相反,他变得有些自卑了,甚至厌学了。

分析小飞的这种状况,主要还是他出现了“自我认知偏差”:

★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念的观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等行为的判断与评估。

概括地说,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全方面的了解。问题在于,并非所有人都能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于是出现了“自我认知偏差”。成年人有这种偏差,孩子身上也有,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孩子的“认知偏差”诱发自负心理,害娃一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孩子的年龄和经历等原因,在认知自我中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过度自负,看不起别人

自负不是自信,自信的是孩子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底气和信心,并可以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自负则是孩子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就像小飞这样,到了重点中学强手林立,他还不自量力,失败那是必然的。

结果小飞不但失败了,还有点一蹶不振,由自负转为自卑了,实际他并没有那么差。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是一种“自我认识偏差”。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2)

2)需求度大,欲壑难填

有的孩子自小被家里惯坏了,不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而家里往往都会满足孩子愿望的。这让孩子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当孩子长大后,才感到有些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有一个孩子上大学后,每月向家长要5000元生活费,因为这孩子看到别的学生不住宿舍、不吃食堂,随意购物和吃喝,就想效仿。结果以往一直满足孩子的父母首先表示了拒绝,并希望孩子不要攀比,这个孩子首次感到了愿望和现实间的差距,遭到了打击,故意不学习报复父母。

还有的孩子好高骛远,向往奢侈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竟不择手段,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可以说,认知的偏差让孩子走向了邪路。

3)抗压力弱,容易被击垮

很多孩子在家里很顺,有事父母伺候着,可以不劳而获。而且,这样的孩子自小没感觉多少压力,因为有父母给他们顶着,也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考验,因为他们的父母舍不得。

在孩子眼里,自己是一帆风顺的,以后也会这样。但这样的孩子对困难认识不足,往往在长大后有过不去的关。

一是学习关,如孩子上高中后面临高考的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就顶不住,败下阵来了。

二是社会关,孩子终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是完全不同的环境,没有人会随意让着他们、惯着他们,压力随处都在,不努力竞争就会被淘汰。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应,成为回归家庭的成年孩子。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3)

以上因为孩子“自我认知偏差”而导致的行为和后果,实在让人感慨不已。而进一步寻根溯源,孩子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原因,还在于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和影响,这是我们要深刻反思的。

家庭的无规则溺爱是产生“自我认知偏差”的主因

1)过分地夸奖

很多家长信奉鼓励式教育,经常表扬孩子。但有些家长是在无原则地夸奖孩子,就像飞飞的爷爷那样,说自己孙子什么都好。

这种夸奖多了,会让孩子认不清自己的半斤八两,被遮蔽了双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遗憾的是,很多孩子长大了,遭遇挫折了,才醒悟到自己远没有家里人说的那么优秀。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4)

2)过分地给予

相信那个上大学后每月向家里要5000元生活费的孩子,一定是从小被家里给予惯了。有很多家庭在对孩子的养育方面,因为孩子是独生子女等原因,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很怕孩子受委屈,这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原则地满足。

一方面让家庭竭尽全力,另一方面有时难以为继,反倒毁了孩子。

3)舍不得锻炼孩子

现在有的孩子不适应环境,顶不住压力,是和平日历练少有关系的,根源还在家庭。很多家长愿意为孩子代劳,凡事给孩子拿主意,还帮孩子解决困难。

甚至有的孩子成年了、成家了,父母还不放手。这不但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还让孩子认为生活很容易,以至于眼高手低,遭遇失败。

前车之鉴,教训深刻。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家长们不要亡羊补牢,有时来不及,还是要对症下药,改正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5)

家长如何帮孩子走出自负,解决认知偏差是关键

1)表扬孩子要适度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孩子有点成绩就兴奋过度,对孩子不住地赞扬,这样必然会让孩子骄傲地翘尾巴。所以,父母要切记把握住表扬孩子的分寸。

  • 不要轻易表扬,在孩子确实取得很大进步时再予以表扬。
  • 不要在外人面前表扬孩子,这会让孩子以为那么多人都欣赏自己,产生不必要的错觉。

2)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既然孩子产生“自我认识偏差”的原因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强于他人,那么对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孩子,父母就应该努力让孩子清醒。

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此外,父母对孩子骄傲自满的行为不能听之任之,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孩子。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6)

3)多让孩子和优秀的人比

目的是让孩子走出自我,开阔眼界,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再自我陶醉和满足了。

可以和孩子说首先和身边的人比,你有哪些不足,是学习不如人家,还是特长不如人家突出,或是社交不行。再者和那些著名的成功人士相比,你的路还长着哪,还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走。

4)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家长要让孩子体验失败,如家长和孩子共同进行智力竞赛等活动,让孩子不但有赢的机会,更要品尝失败的滋味。从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不会沾沾自喜了。

家长也要放手让孩子锻炼,不但要做家务,为家里办事,还要经风雨见世面,到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从而让孩子对未来面临的困难有心理准备。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7)

5)为孩子以身作则

有时候,孩子的骄傲自满是受父母影响的,自高自大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必然有他们的影子。谦虚的父母,是不会带出张扬孩子的。

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会让孩子有样学样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父母该怎么做,为了孩子,还是要收敛自己,以身作则吧。

培养孩子无小事,父母的一时纵容,不但会阻碍孩子成长,还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孰轻孰重,家长们要仔细掂量,用心对待孩子,切莫“惯子如杀子”,做个放手又放心的家长

您家里有怎样的孩子,您是否娇惯自己的孩子,您认为该如何避免孩子的“自我认知偏差”?欢迎您参加到话题讨论中,喜欢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贝贝豆育儿课堂加入粉丝圈了解更多内容,更多育儿知识一起分享,限时免费中欢迎加入。

家长一边责骂孩子一边溺爱孩子(父母无规则溺爱诱发)(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