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总能在某书、某音上刷到社交牛逼症孩子的视频,妈妈们把自家社牛娃的一些日常PO在网上,这些可可爱爱的人类幼崽,真的是用全力在演绎什么叫“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1)

【社交牛逼症】指的是在社交方面不胆怯,能和陌生人自如地谈笑风生,不担心被人嘲笑。

01

某书上有妈妈爆料,自家娃趁大人不注意去戳一个胖男人的肚子,有妈妈在下面评论,他们家的娃更厉害,直接戳人家屁屁,遇到比她小的还直接亲上去,拉都拉不住……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2)

02

这个小姑娘为解决老师的单身问题真是操碎了心。这不,趁着参观消防站的时机,非要帮老师和帅气的消防员认识一下。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3)

03

看车里的这个小女孩,对着车外的陌生小男孩直接飙起了英语:

Hey boy!

Come here!

Where are you going?

几句话说完,吓得人家小男孩拔腿就跑……见过主动的娃,没见过这么主动的,哈哈哈~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4)

04

还有妈妈反映,2岁多的女儿去幼儿园,没多久幼儿园里所有的老师都认识她了,她还特别热情,放学回家前,不管是哪个班的老师,她都要全部拜拜完才回家,落下一个都不行。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5)

对于社牛娃来说,害羞?那是不存在的,带上他们,妥妥的社交“神器”,绝对不会让你冷场。只是不知道,爸妈能不能hold住这些小神兽的热情奔放了。

当社恐妈遇上社牛娃……

社牛娃自己是社交天花板还不够,还得带上社恐老母亲一起开辟新大陆。

我有个朋友,原本是个轻微的社恐人士。以前放假在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巴不得天天一个人待着,谁也不要去找她。对于她来说,社交这种费神费力的事情,就是能不要就不要。(注:现在“社恐”成为了一个网络热门词,跟医学上的“社交恐惧症”有区别,主要指的是不善于交际,在人多的地方会手足无措的这些行为。)

但就是这么地“不凑巧”,她这么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偏偏生了个有社交牛逼症的娃。

这娃从小就展示了自己非凡的社交能力,完全不怕生,一会儿要去邻居家串门,一会儿要去楼下找小朋友玩。虽然朋友一点也不想出门,但又不能一直把孩子关在家里啊。于是,她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6)

还不太会说话的时候带着娃出门,遇见谁都要去打个招呼,还非得等到人家回应他才离开,没办法,朋友也得硬着头皮和陌生人打招呼。

等到娃能说话了,就仿佛是开启了“洪荒之力”,谁也挡不住他的社交之路了。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7)

去游乐园玩儿,分分钟能交上好朋友,放学回家的路上都是熟人,不是哥哥姐姐,就是弟弟妹妹,都不是他一个班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认识的。这娃社交时还特别记挂他妈,每次和别人打招呼,都会特意和人家介绍“你好,这是我妈妈。”

每天和这么一个社牛娃朝夕相处,朋友发现自己竟然变得不那么排斥社交了。她开始和别人交流养娃经验,毕竟吐槽儿砸这种事情是不会无聊的,渐渐地她发现社交好像也没有这么困难,更何况他们家娃可以给她提供无尽的聊天素材。

直到有一天, 她发现了……

得知小伙伴有这么一个“社交神娃”,很多人都向朋友表达了羡慕之情,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朋友确实觉得挺高兴,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发现他的行为越来越没有“分寸感”,孩子缺乏对社交距离的把控让她很是头疼。

“前阵子我约了我弟一块儿吃饭,吃到一半的时候邻桌来了三个挺漂亮的姑娘,我们家那5岁的娃竟然转过身去和她们搭起讪来,还时不时地让我弟去看。

“舅舅快看,这边有三个漂亮的小姐姐!”

喊得我那单身狗弟弟脸刷地就红了,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我赶紧和人家姑娘道歉,好在姑娘们都没在意,还一个劲儿地夸娃可爱。他倒是很开心,搞得我们这些大人原地社死……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8)

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多么严重,但朋友开始担心,孩子的这些行为是否会影响他以后的社交习惯。这些行为发生在几岁小朋友的身上,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原谅,大家笑笑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现在不及时纠正,等孩子长大了还不能改变这种没有社交边界的习惯,岂不是糟糕了?

要是换成孩子小时候,朋友可能打打马虎眼也就过去了,但当她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她开始对孩子三令五申,该批评的批评,该道歉的道歉,绝不姑息!

虽然那顿饭到后面孩子吃的很不开心,但是朋友认为必须从小树立他的界限感,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不去阻止不去道歉,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都要让他们知道虽然不怯场很棒,但不越距也很重要。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9)

拥有边界感,尊重规则

这样的社交才是真的牛

朋友说的这个事儿让我对孩子的社交进行了重新思考。家长们都希望自家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大大方方的,觉得这样的孩子会更受别人的欢迎,这其实都能理解。

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社牛娃确实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毕竟不胆怯、不扭捏是他们最大的优势。但如何建立自己和他人的社交边界,也是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就像是文章刚开始提到的那个戳别人屁屁的孩子,如果家长把这事儿当成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趣事分享,事后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孩子潜意识里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这个行为是被允许的,这会让孩子失去判断社交距离的能力。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10)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帮助孩子树立社交"边界感",是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拥有社交自由的重要一课。

美国资深父母教练、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曾经写过一本《有边界,才自由》的书,她在书中告诉我们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式管教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界限。

教育孩子学会去理解和尊重他人,不要随意侵犯或是窥探别人的隐私;教育孩子不要总是过于热情,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不要强迫别人做不喜欢做的事情等等。在教导孩子学会说"不"的同时,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说"不"的权利。

女儿戳陌生人屁屁(女儿戳陌生人屁屁)(11)

记得小豆芽小时候,我带他去游乐场玩,遇到过这样一个事儿:一个2,3岁的男孩和小豆芽一起在玩滑滑梯,玩了一会儿,小豆芽想邀请小男孩一起去玩跷跷板,但是小男孩还想继续玩滑梯,小豆芽没有放弃,他还在试图说服小男孩,甚至想把小男孩拉过去,吓得小男孩都快哭了……

本来这只是小男孩之间的问题,我并不想插手,但是看到小豆芽试图“强行”拉拽小男孩,我赶紧去制止,并告诉瓜瓜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让他和小男孩道歉。

小豆芽当下感到有些委屈,一脸地不高兴,一旁小男孩的妈妈赶紧圆场,“孩子还小,都是玩嘛没关系的。”但是我执意要求小豆芽道歉,并告诉小豆芽,“邀请小朋友一起玩是好事,但是他已经拒绝了,我们不应该强迫他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对吗,如果换成是你,你愿意吗?”

虽然小豆芽没有说什么,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听进去了。因为后来我再也没有发现过类似情况。在孩子因为过于“热情”而让大家陷入尴尬境地时,千万不要以“孩子还小”就搪塞过去,该道歉就是要道歉,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

一个从小被纵容,不知道犯错后果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叛逆,越来越难教育。即使爸妈教育不了他,也迟早会被社会教育,届时付出的成本,那可是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

最后说: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那些长大后惹人厌烦的人,并非什么卑劣之徒,只不过是不注重人际间的分寸,触到了他人的边界。而这些分寸,本该是在孩子小时候就养成的。

我们平时在讨论社牛娃的种种“事迹”时,大多都是把它们当成趣事在说,因为娃还小,发生这些事情就显得很可爱。但是我们也要分场合分轻重,有些事笑笑就好,但有些事是需要家长介入的。

作为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社交界限,如果跨越了这条界限,会让对方感到不适,甚至有被侵犯的感觉。我们要时时提醒孩子,或许他们可能不会很快接受,但是我们要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

那么,你们家的娃在社交过程中发生过哪些趣事呢?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