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曾读过“割席断交”的故事(也叫“管宁割席”),当时没啥感觉,以为就是讲一个好学生不跟一个坏学生来往的故事。今天偶然再次读起,突觉颇有新意,其中滋味相当复杂,甚至一度有些迷茫。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载: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简译:管宁、华歆锄地时挖到金子,管宁像没看见一样,华歆捡起看了看扔掉;有达官显贵吵吵闹闹地从门前走过,管宁照样看书写作业,华歆丢下书本去看热闹。管宁不高兴了,一刀割开二人坐席,说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割席断交的具体内容(再读割席断交)(1)

我就想问问今天的朋友们,你锄菜时发现了金子(可能是当时比较贵重的铜吧,总之是值钱的玩意儿),你会不会捡起来?而人家华歆只是捡起来看看,还给扔了,这境界还不够吗?

再问一下,你上学时,能做到对所有热闹都没感觉吗?世界杯打死不看,游戏机从来不碰,流行歌曲娱乐节目从来不沾?青春的活力与冲动一点没有,正常吗?当然老是三心二意肯定不行,可如果一个年轻人像个木头人一样活着,基本可以肯定不是书呆子就是不大正常。更何况人家华歆是三国名士(学霸),“走个神”根本没对学业和事业造成丁点影响,反倒说明他有着年轻人该有的热情活力。

总之,再次细读你会发现,管宁确实是个好学生,可华歆根本不是差生,甚至可以说,华歆才是正常孩子,是不是?

割席断交的具体内容(再读割席断交)(2)

那就有点奇怪了,翻开大大小小的童书都能刷到这则“割席断交”的故事,可它究竟要告诉孩子们什么呢?

我想,教育工作者们大概是想说:第一,学习不能三心二意,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第二,那些看重金钱、富贵的人不是什么好孩子,要远离他们,不要跟他们交朋友。

可惜他们完全选错了故事,“割席断交”讲得就不是这些,管宁与华歆根本就没有谁对谁错,这个故事的主题只有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照《三国志》,可以看到管宁和华歆确实曾在一起学习过,后来却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管宁一心专注学问,立志做一个置身时局之外的学者和贤哲,一直避祸于辽东讲学,《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管宁渊雅高尚,确然不拔”

华歆则始终盘踞于高官重臣的位子之上,先后做过何进、袁术、孙权等人的高级幕僚,最终成为曹操文官集团的骨干。他是一个复杂多面的人,一方面为官清廉,颇有政声,一方面是曹操篡汉的得力干将,特别是在抓捕伏皇后时毫不手软,把藏在墙壁夹缝中的伏皇后揪着头发拽了出来。(捉杀伏皇后这段史料在《三国志》中存疑,只是转引,但在《三国演义》和戏曲中“华歆逼宫”都被做实了,是一出重头戏,所以华歆的戏曲扮相从来都是丑角。)

曹操去世后,华歆又成为曹丕、曹叡两朝权力核心的重臣,官至司徒、太尉。总之,他就是一个天生的政客,还是一个合格的政客。《三国志》毫不吝惜给他以赞美:“华歆清纯德素,……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割席断交的具体内容(再读割席断交)(3)

更有意思的是,华歆一直向魏文帝曹丕强力推荐管宁出仕,到了魏明帝曹叡时代,更是要把职位逊让给管宁,他认为管宁是当时德行与才学兼备的楷模。——原来,管宁和华歆的关系根本就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僵”!

不论从笔记故事还是史料里我们都能看出,实际上管宁和华歆差别主要在于人生诉求不同,管宁“务虚”,想做个绝对纯粹的隐士;而华歆“务实”,因此不得不在宦海中闪转腾挪,随波浮沉。但二人的差别又不能简单定性为“三观不同”,华歆纵然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却没有失去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为地方官时“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身为政要时更注重对国家礼仪秩序的恢复。

不管怎样,管宁和华歆依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一者是是非观念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一者是圆滑却又不失原则的现实主义者。二者共坐的那张席,就算是不割也有着天然的裂缝。

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割席断交”的故事根本就不适合单挑出来讲给青少年听,单挑出来就有断章取义,误导读者的嫌疑。同在《世说新语》里,也就是“割席断交”的下文里,就记载了华歆所做的一件特别值得称道的事,称他为君子毫不过分。

割席断交的具体内容(再读割席断交)(4)

一天,华歆和王朗乘船出行,有个路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不大乐意,王朗说,船上还宽绰着呢,让他上来吧,于是搭上了这个人。途中,忽然发现有水贼在追他们的船,王朗害怕了,悄悄和华歆商量要把搭船的人赶到河里去,这样能跑得快些。华歆却说:我刚才之所以犹豫就是怕遇到这种事,现在已经接受了人家的托付,又要将人家抛弃,就太不仗义了,所以要逃一起逃,要完一起完!

——看看,华歆做事就是这么有原则!同时我们也能看出《世说新语》对华歆是非常非常欣赏的。

然而今天,无论是选故事的人还是听故事的人,很少有人去关心人物历史的来龙去脉,往往也就会被一则单独成篇的故事所引导甚至误导。

割席断交的具体内容(再读割席断交)(5)

我相信几乎所有学生在听“割席断交”的故事时,都会很自然很自然地认为管宁对、华歆错,甚至是用最幼稚的思维认定其中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成人的世界叫作“君子与小人”)。

可怕的是,一旦孩子们真的以管宁这样的“好人”为榜样,就会不知不觉代入自身的生活,背离正常的人性与情感,越是高标准严要求越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刻板的、无趣的、自欺欺人的伪君子(跟傻子也差不多);乃至成年反思之后又会反水,认为这种故事纯属坑人骗人。——其实,是我们自始至终都没明白这个故事的背景与含义,即精髓所在。也可以说,不是这个故事坑了我们而是选故事的人“坑”了我们。

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特别是小孩子,发现土里的宝贝会去捡,遇到热闹会去瞧,这是普通人的本性,是孩子的天性,一点错都没有!何必把这样的行为暗示得跟犯罪一样呢?我们当不了贤哲隐士也做不了达官显贵,他们的故事对普通人的生活根本没有指导性、说服力和共情力,真把这种故事当回事只会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刻板、偏执、虚伪、苦闷、不近人情……

当然,做一个管宁那样的人绝对没问题,但首先要顺从的是自我本心,如果确实心如止水,淡泊宁静、视金钱如无物,不为红尘所动摇,那就像管宁一样去追求卓越吧。前提是不要“装”,本来有着华歆一样的人欲与天性,却非要装成管宁一样的清新脱俗,矫情之下,必然导致虚伪与扭曲。要知道《世说新语》讲的全是魏晋时代的名人,魏晋人物最大的特点就是“魏晋风流”,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自然而然,一任潇洒风流!

如果我们把“割席断交”当成是如何做个好学生的模板那就大错特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