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盆而歌"说三观

整天三观三观的,三观哪三观?三观啥关系?

三观当然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了,世界观即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唯物和唯心之分;人生观即人怎样活着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价值观即判断是非优劣的标准。今天我们以庄子为例,分析一下这个普普通通的问题,或许有点意思、有点启迪。

庄子视死如归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庄子家吊唁 ,只见庄子岔开两腿,像个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着歌。惠子说:"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着瓦缶唱歌,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不对的,我妻子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仅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仅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气息。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她静静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随之而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达天命,于是就停止了哭泣。"(《庄子·至乐》)说完,庄子继续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1)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因此,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看来,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庄子的这一思想是不是具有浓厚的唯物主义色彩?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死的呢?

五十二篇古本《庄子》佚文说: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 "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 何贪于须臾?"百年之后,都是墓中之人,先后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何必贪图这须臾而已的生存呢?

弟子们又想厚葬老师,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老师您的遗体。"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2)

庄子终于悠然而去,很有诗意。 他不惧怕死,也不苟活。他超越了死亡,忘却生命,精神是那样的愉快。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死了就跟回家是一样的,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达人庄子!

庄子珍爱生命

如果你据此认为庄子不珍惜生命甚至是悲观厌世,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实生活中,庄子却非常爱惜生命。为了保命,他拒绝出任楚相,担心自己会像牺牛一样被人宰杀了;为了安身立命,他还提出"无用之用"、"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一龙一蛇,与时俱化"等处世原则;为了长命,他提出了形神兼养、以神为主的养生原则,甚至还写下《庄子·养生主》这样是养生专诸。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3)

譬之若树,成材的早被砍伐去了

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爱护个人生命,而且在理论上也明确指出生命的宝贵。《庄子·让王》说:"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能爱惜生命的人,虽然富贵,也不会因为过多享用养身之物而伤害身体,虽然贫贱,也不会因为谋求利益而劳累身体。

看,生命第一!健康第一!

庄子还提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的主张,要用"道"的最精华部分修身养生,剩余的部分去治国理政即"养生为本,治国为末"。

庄子崇尚自由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文中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行走在世间。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活生生的自由至上论!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4)

庄子的故事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庄子的三观。

1.庄子的世界观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生与死同为自然现象,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般;人"生"的从无到有,人"死"的从有到无,也都是自然的变化。"气聚"万物生,"气散"万物灭,这是不是唯物主义的?"气聚""气散""变化"等等,是不是辩证法的变化发展观点?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5)

究其根本,万物之间是没有差异的。天地人万物,有着相同的根源。因此"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我为一"。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物质",物质具有不生不灭的特征,不能被消除,也不能被创造。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之下,物质是运动的。其外在的形态、内在的结构发生的改变,并不影响其作为物质的本质。在宇宙框架下,"万物齐于一", "万物齐于道"。

2. 庄子的人生观

他的这种世界观决定了他的生命观,即站在宏观的宇宙变化看来,生死都是自然现象,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既然死亡不可避免,是人所无可奈何之事,那就只能调整心态,心平气和地接受它,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多么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啊!

庄子认为,生死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活着就是活着,无所谓有用无用。人,无用有时是大用,统治者也宜"无为而治"。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6)

然而生命对谁都只有一次,因此,任何活着的人都要珍爱生命,要注意养生以尽量延长生命长度,其次还可以参与治国理政,使生命更有宽度,当然了,后者并不重要。


3.庄子的价值观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庄子是反对这种人生追求的,认为他们格局不够大。天下之外还有浩瀚无垠的宇宙,如果能够抛开世俗价值观的束缚,顺应天地万物之自然,顺从阴、阳、风、雨、晦、明,在遨游在广袤无穷的境界内,这样才能做到无所凭借。庄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格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观相似但不平等(从鼓盆而歌说三观)(7)

如此,庄子的三观是否可以作如下概括呢?

世界之大,唯一道耳。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愿为自由故,一切皆可抛。

您的三观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