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起读第154天,一起继续哦……今天是黄帝总结用针之道以及怎样得人而传的——

《灵枢 官能篇》

黄帝内经三十七卷讲解 通读黄帝内经之154(1)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炙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黄帝内经三十七卷讲解 通读黄帝内经之154(2)

翻译如下:

黄帝问岐伯:我受教九针之理于夫子您,内容众多难以一一列举,我将其进行推论,将内容汇集成纲领。我来诵读它,您听听其中的道理,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就予以指正,以便让它得以长久流传下去,让后世的人免受病患之苦,并传授给合适的人选,不会传给那些不适合的人。

岐伯再次跪拜行礼说:我恭听圣王您的理论。

黄帝说:用针刺治的道理,一定要先知晓脏腑形气所在的部位,左右上下比如肝生于左,辨别阴阳表里,经脉气血的多与少,经气运行的顺与逆,气血出入交会的部位,谋划攻治存在病邪之处。懂得解除病邪结聚的方法,确知补虚与泄实的规则,了解手足各条经脉的气穴,通晓髓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与经脉相通的理论,诊查病邪之所在,以及受寒受热、淋雨吹风后邪气会传入的部位。神神地调理脉气,明了经气运行的通路以及经脉的别支旁络,知晓它们所有的交会之处。

寒与热相争的病证,应调其阴阳,使之协调;虚证和实证有时症状相似,要根据经脉的盛衰来确定如何疏通其经脉;左右不协调的病证,要遵循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缪刺原则;明确病证是逆还是顺,才可以知道是否可以用刺治之术;阴阳已经调和,就可以知道病愈的时间了;诊查病证的标与本,察明病证的寒与热,确认病邪所在部位,进行再多次的治疗也不会出错,懂得九针的不同用法,刺治之道也就全部领会了。

明确各条经脉五腧穴的治疗作用,用针之时的徐与疾,刺治时屈伸的体位,进针、出针都有一定规则。天地阴阳,与五行相应合,五脏六腑,也有所藏之精气,四季之气与八方之风,也有阴阳之分,对人的伤害也有不同的部位,但都集中表现在鼻部,在其相应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颜色变化。诊查面部的五色变化,就会知晓其病痛在五脏六腑的哪一脏腑,以及上下左右位置,了解病情是寒证还是热证,侵袭的是哪一条经脉。审视皮肤是寒是温是滑是涩,可以知道病证的阴阳虚实。胸膈膜上下是五脏所居,诊查这里就可以知晓病气所在之处。

先掌握了经脉运行的通路,然后才可以用针,初用针时针数宜少,刺宜浅,然后在逐渐深刺及留针,循序渐进。上半身大热的人,应推热下行,从身体下部上炎之热,应引导热邪逐渐散去。最先发生疼痛的部位,应最先在此取穴刺治。大寒在体表的,应留针以补益阳气,助阳而胜寒,如果寒邪已经进入身体内部,应选取合穴来泻除寒邪。针刺所无法医治的病证,往往可以用艾灸来治疗。上部正气不足的,可以用推补引举的方法让气振奋,下部正气不足的,可以留针让气充实起来,阴阳皆虚的病证,可以用艾灸之法来治疗。如果气逆成厥并且阴寒极盛,骨缘的肌肉下陷,寒凉上过膝盖,应灸足三里穴来治疗。寒邪经过阴络,并在阴络留滞不去的,如果寒邪已入经脉,应用针将其消散,如果寒邪结聚导致经脉陷下,要用火灸来治疗,络脉结聚而坚紧的,是火灸的治疗范围。病人非常痛苦但不知何处而痛的,应选取阴跷脉的照海穴、阳跷脉的申脉穴,如果是男子取了阴跷脉,是女子取了阳跷脉,这是医术高超的医术所禁止的,至此,用针的理论总结完毕了。

学习用针,就必要遵守其中的法则,还要看天气的变化及四季节气的不同,避开不正之气的侵害,而让百姓都得以知晓,审视邪气的发展变化,避免被邪气所伤。如果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时令不符,当年的岁气不及出现气候反常,救治此类因反常气候所致的病变如果不及时,病势就会加重,病人更遭殃。所以说:医生必须知道避忌自然时气的变化,才能谈论针道的意义,取法于古代先贤,验证于今世,观察分辨那些细微难见的变化,才能通向无穷无尽的治疗之法。医术粗劣的医生看不到这些,而医术高超的医生却十分珍视它们,不知道这些细微变化,疾病仿佛就像神一样缥缈莫测了。

不时之虚邪侵入人体,人就会恶寒而战栗发抖。正邪初侵入人体时细微不易察觉,先是面色有所改变,身上没有明显变化,邪气似有似无,似存似消,似有症状又似没有症状,很难知晓具体的病情。所以,医术高超的医生会诊查脉气的细微变化,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医生粗劣的医生则会等到病变已形成,症状很明显时才开始治疗,因为病情严重病人的身体也受到损伤了。所以,医生在用针时,要知晓脉气运行的所在部位,在其循环出入的门户守候,明晰调理气机的方法,正确使用补法或泻法,进针出针的快与慢,选取正确的穴位。

使用泻法泻除病邪,要用圆滑畅利的针法,直达病所并且捻转其针,经气就可以通畅,快速进针缓缓出针,邪气就会被引导而出,迎着经气运行的方向用针,摇针令针孔变大,邪气随针而出也就迅速。使用补法补益正气,要用方正端平的针法,在外抚按舒缓针刺处的皮肤,确定进针的穴位,左手按引舒展皮肤,右手推开皮肤,轻轻捻动针缓缓刺入,刺治时必定要姿势端正,心神安静,专心不松懈,候气而至后稍稍留针,等待经气通畅后快速出针,推按皮肤,按闭针孔,真气就会留存而不会外泄。用针的要领,就在于不要忽略掉调养神气。

黄帝内经三十七卷讲解 通读黄帝内经之154(3)

雷公问黄帝:《针论》中说,遇到合适的人才可以传授,不合适的人不能传授,怎样知道一个人是否可以传授呢?

黄帝说:做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人,用其所长,才能精通其事将事情做好。

雷公说:我希望听一听因其能力而任事的道理。

黄帝说:眼睛明亮,眼力好的人,可以教他们诊查颜色。耳朵聪灵,听力好的人,可以教他们分辨声音。口齿伶俐,说话快的人,可以教他们传播理论。性格安静,讲话慢,手巧而又心细的人,可以教他们使用针灸,调理血气及各种逆顺之证,诊查阴阳变化兼处方配药。关节和缓筋脉柔顺且心气平和的人,可以教他们导引按摩行气的理论。嫉妒心重,言语恶毒轻慢他人的人,可以教他们用祈祷诅咒的办法来祛病除邪。手爪粗恶,出手迅疾狠辣,做事经常损伤物品的人,可以教他们按摩积聚之证,抑制痹证发展的导引之法。发挥各种人的所长,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施行,名声才可以彰显。传授给不适合的人,不但不能让其成就功业,老师也无法获得荣誉。所以说:遇到适合的人才可以传授,不合适的人不能传授,就是这个道理。辨别那些手爪狠辣的人,可以让他们试着按压乌龟,将乌龟放在器具之下,让他们用手从上面按压,过五十天乌龟就会死去;如果是手爪轻柔的人,乌龟则会像从前一样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