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数学(3)

—— 数学与智慧之二(分类处理)

冯跃峰

本文介绍“分类处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其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但其本质,是人为地“增设条件”。因为每一个分类前提,将讨论的对象限定在一个具有某种性质的较小范围,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处理。

下面举几个生活实际中利用分类处理的方法的例子。

例1、南朝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427年~482年),人称南齐太祖,擅长书法,而且不乐意自己的书法水平低于臣下。

数学中的分类问题(走近数学3)(1)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当时书法艺术盖世的大书法家王僧虔(426年—485年)比试。

君臣二人各自认真书写完一幅楷书后,齐太祖颇为自信地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数学中的分类问题(走近数学3)(2)

这下可为难了王僧虔:说自己第一吧,恐齐太祖不高兴,甚至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说齐太祖第一吧,自己又不甘认输,放不下这个面子。

只见他灵机一动,采用了巧妙分组的策略,度过了难关:“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帝王中第一。”

齐太祖闻之,虽不很高兴,但其所言属实,只好一笑了之。

我们知道,将众多的人放在一起排名次,难免有旗鼓相当的人难分上下,有失公允。如果将他们归入不同的组,则可在不同组中分居第一,便可皆大欢喜。

这一方法其实被普遍运用的,比如,体育比赛中各种形式的小组赛,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思想方法。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碎花瓶理论”问题——

例2、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波尔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他没有一味地悲伤叹惋,而是俯身精心地收集起满地的碎片。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

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即最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的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的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的重量的16倍,…

数学中的分类问题(走近数学3)(3)

后来,人们利用他的“碎花瓶理论”来恢复破损的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率。

显然,雅各布·博尔虽然使用的是物理学的手法:称碎片的重量。但他采用的思维方式却是数学的:首先是对碎片按大小分类,这是数学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其次是研究各碎片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是研究它们的物理特性。最重要的是,研究的数量关系,并非是所有碎片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同组中碎片重量之间的关系,它相当于得到“相邻”两组重量之间的一个关系“递归式”。因而可以说,他几乎是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这些碎片,进而发现了“碎花瓶理论”的。

最后介绍我们用数学方法,使一个“世纪难题”得到彻底解决的例子。

例3、有一个众人皆知的两难选择问题,从上世纪到本世纪,似乎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姑且称之为“世纪难题”。这个两难选择问题就是——

女友问:“如果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数学中的分类问题(走近数学3)(4)

这个问题着实不好回答。若说先救母亲,又恐女友说他对她的感情不深;若说先救女友,又恐女友说他不孝顺。

似乎很难有两全的回答,其实不然。——我们利用数学方法,可以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当我们遇到的问题,找不到一个划一的的解决方案时,数学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技巧是分类处理:即采用“如果…,则…;如果…,则…”的“各个击破”的处理方式。

为了找到恰当的分类,先看问题提供了什么条件。显然,条件是一个假想的情境:“假设我和我你妈同时掉水里”,既然情境是假想的,我们也不妨增设一个假想的条件,使问题容易解决。

由于“假设”的前提,只描述了两个人同时掉水里,至于在水里什么位置并没有具体描述。这就可依据掉水里两人与自己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自己的施救方案。于是,一种合乎情理的回答方式由此产生。

男友:“如果母亲离我较近,则先救母亲;如果女友离我较近,则先救女友。”

但这一回答过于罗唆,可将它们合并为一个回答:“先救离我较近的人。”

当然,女友可能会不依不饶,继续追问:“如果两人离你一样近呢?”

此时,男友仍可继续增加“假设”,设置角度参数,机智地避开“相同”,寻找两者的差别,从而进行有效选择。应对方案如下——

男友:“这样的话,她俩在以我为圆心的同一个圆周上。我沿眼光的方向,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扫描,谁的转角小我就先救谁。”

因为两点在同一个圆周上时,相对于特定方向的转角是不同的,必定有一个转角小些,使得“施救”对象被确定的理由非常充分,女友再也无法为难你了。

以上处理方法,采用的是“增加假设前提”的策略。当一个两难选择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时,不妨对所提问题,增设不同的前提,在“相同”中寻找“不同”。然后依据不同的前提假设,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在“相同”中寻找“不同”,其不同点应该是随机出现的,而不应该是事先固有的,否则你的决策方案就有“偏心”的嫌疑。比如,女友与母亲一个显然的不同是年龄。如果回答“先救年龄大的”,女友肯定不满意这个答案,尽管这个选择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