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小乌,欢迎回到脑洞乌托邦。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中国古代历来都有非常浓厚的丧葬习俗。约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时期,人们就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们的意识和生命是由魂魄来主宰的。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肉体形骸。
魂魄相合人则生,魂魄相散人则亡。活人去世之后,魂与魄分离。魂升天,最后转化为神。魄入地,腐化成为水,归入土壤,对后人起庇护之效。王公贵族,达官显贵,对自己的身后事也是非常在意,陪葬物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上到金银珠宝,下到青铜玉器,有的恨不得把家当全都带到地底下。最后,还不忘带走几个奴仆殉葬。正是因为这样的厚葬之风,催生了一个行当,那就是盗墓。
十几年前的一系列盗墓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等,将盗墓这个行业带入了大众的眼帘。小说中提到了盗墓的四大门派:摸金,发丘,搬山和卸岭。那么这四大门派在历史中是不是真的存在呢?历史上真实的盗墓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开启一个系列,聊聊盗墓那点事儿。
首先,来说说两个官盗的门派,摸金和发丘。
● 摸金和发丘
摸金和发丘一开始都是官方盗墓集团,原名是“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是东汉末年曹操所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盗取财物,以缓解常年打仗的军饷压力。汉朝陈琳所著的《为袁绍檄 豫州》有记载:“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也就是说曹操的盗墓团队所去过的地方,几乎都被他洗劫一空了。
最著名的一个事儿,就是曹操命人挖开了梁孝王的陵墓,从里面搬走了整整72船的黄金。梁孝王名为刘武,生前十分贪财,因此死后也有了一个“黄金墓”的外号。传说,得梁孝王陵墓者,将富甲一方。《为袁绍檄豫州》,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有言: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 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1994年,梁孝王的陵墓真的被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并且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最终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该墓确实早就被盗过,但具体时间无法确认。第二,梁孝王墓规模巨大,珍宝无数。即使是被盗过,考古人员还是清理出了2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著名的金缕玉衣,不计其数的骑兵俑,精美玉器,铜器,陶器,各类珍宝无法估价。梁孝王墓位于河南永城的汉墓群。规模之宏大,顶住北京“十三陵”四个。
一部分学者认为,就是曹操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洗劫了梁孝王陵墓。但也有更多的人认为,不能单凭陈琳的檄文就断言是曹操命人盗墓,也有可能是陈琳迫于袁绍的压力夸大了事实。如果曹操真的盗了梁孝王墓在当时肯定会闹出不小的动静,那么他的对手刘备,孙权也定会记载此事,然而除了陈琳的檄文,并没有任何其他史料记载曹操曾经盗过梁孝王的墓。不过不管是不是曹操,盗掘梁孝王陵墓的人一定是群专业的盗墓者。
回到摸金和发丘。有人可能会问了,同一个国有盗墓办公室,曹操为什么要创建两个不同的门派呢?我想最主要原因就是摸金”和“发丘”的分工不同。所谓“摸”,意为打量,探测。而发丘的“发”,意为发掘。“丘”,则指坟墓。也就是说,摸金校尉的主要职责是分金定穴,找出墓穴的位置,初步评估墓里的情况。如果墓的规模比较小,就相当于一个冲锋小队,直接下去把事儿给办了。但是如果墓穴规模宏大,墓内情况复杂,这时就需要发丘中郎将介入了。官职上来说,发丘中郎将要略高于摸金校尉一些。
据说曹操会给每个发丘中郎将一枚“发丘天印”,上面刻着“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大大字。被发丘中郎将们当做是护身护,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
历史上著名人物盗墓的还不止曹操一个。最早的关于盗墓的记载是伍子胥掘墓鞭尸。但是他挖坟掘墓并不是为财,而是为了报仇。春秋后期,楚平王听信谗言,冤杀了楚国忠臣伍奢一家,只有伍奢的次子伍子胥侥幸出逃,躲过一劫。
后来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随后,吴国军队攻破了楚国都城,彼时的楚平王已薨,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也已逃离楚国。伍子胥为泄私愤,给父兄报仇,竟命人掘开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300下,以报仇雪恨。后有《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也有传闻,说发丘一派的后人认为伍子胥是史上挖坟掘墓资历最老的一位。所以将伍子胥封为祖师爷。开工之前不拜曹操,会给伍子胥上香磕头,以求平安。
有人可能会说了陈琳的檄文不是正史,不足为信。那么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史料也记载过摸金和发丘呢?
在《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中说道:“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lei三声)》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
这段话讲的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暴君刘子业。他效仿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由王休仁和王休祐统领,专门负责盗墓。刘子业是南朝宋的第六位统治者,只在位两年,极度残暴,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皇帝之一。他能明目张胆地去干盗墓这事儿,还真不稀奇。
所以基本上可以锤石,发丘和摸金两派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
● 搬山和卸岭
说完了发丘和摸金,咱们来聊聊搬山和卸岭。这两个门派更多的是后人的传闻和猜测。
相传搬山一派起源于秦汉时期,兴盛于清朝中期。古代很多王公贵族的陵墓都以大土堆封陵,或者以山为陵。而搬山一派呢,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粗暴地移除陵墓上方的封土,形成一种“开喇叭”式的盗墓方法。这种盗墓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陵墓中的沼气全部都释放出来,减少进入墓穴后的危险性。但是坏处是移除封土最常用的方法是爆破,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墓葬的破坏。有人说,搬山道人擅长“搬山分甲术”,与茅山法术相似,因此取名“道人“。这实际上就是小说杜撰和想象的成分比较多了。搬山道人之所以起名为”道人“,那是因为他们行动时,多乔装成道士,以掩人耳目。
再来说说卸岭一派。因为大部分的陵墓都在山岭里,故称“卸岭”。传说这一派起源于汉末乱世之时,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时期。他们介于绿林好汉和盗墓贼之间。有墓的时候盗墓,找不到墓的时候,专做拦路抢劫的营生。在「鬼吹灯」小说中,卸岭一派终其一生,为破解红斑诅咒,寻找雮尘珠的下落。盗墓只为寻药,不为求财,也平添了几分侠义和悲情。但是现实中,雮尘珠这玩意儿,根本没有史料记载,更别说什么红斑诅咒了,和卸岭力士也扯不上什么关系。
事实上,除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史书中再未提到过其他盗墓官职,更无从说起什么盗墓门派了。其实最严谨的分法就是将盗墓分成官盗和民盗。民盗基本上就是为了求财,官盗的目的就多种多样了,有的是为扩充军饷,有的是为了寻找古籍或者长生不老仙丹的。
历史上关于官盗的记载,实际上,要比咱们想象得多。除了刚才提到的伍子胥,曹操,西汉广川王刘去被称为是最变态的盗墓者。《西京杂记》中记载说:好聚无赖少年游猎,游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刘去最爱发掘春秋战国时期的王族墓地。有点名气的墓穴几乎都被他盗光了。一本专门收录野史的书,《太平广记》,对刘去的盗墓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说盗墓多了,刘去也害怕。有一次他在盗魏王的儿子且渠的墓时,发现里面没有棺材,只有一张石床。床上两具尸体,一男一女,头朝东裸身躺卧,没有盖被,也没有穿衣。皮肤的颜色像活人一样,鬓发,牙齿和手指也看不出与活人有什么差异。刘去吓得半死,赶紧命人都退了出去,按原先的模样将墓穴封好。如果《太平广记》的记载是事实的话,我想刘去见到的应该就是保存完好的干尸。除了刘去以外,五代时期梁国的温韬 ,在长安做官的七年里,将唐十八陵盗了个遍。
还有现代的孙殿英,说是蒋介石老是借口不给他们军团拨款。于是,孙殿英就在清东陵里挑选了慈禧和乾隆的两座陵墓,给掘开了。他认为,乾隆和慈禧二人,生前都很奢侈,死后陪葬品肯定不少。满清统治将近300年,搜刮了那么多民脂民膏,怎么能让这些宝贝一直埋在地下呢?应该让这些东西在社会上流通,对天下有益。盗墓还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人才。
说完了盗墓门派,咱们再来聊聊墓穴里的事儿。在盗墓小说中说,摸金校尉有三大铁律,鸡鸣不摸金,灯灭不摸金,摸金不过三。
说鸡打鸣天亮了就不能干活了。开棺之前,要在墓室的东南角,也就是死门处,点上一根蜡烛。人点烛,鬼吹灯,灯灭了,就不能摸金了。还有摸金时,拿走的宝贝不能超过三件,要给后辈的盗墓者们,留点东西,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一句盗墓行业的通用行规: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这些虽然是小说中比较引人入胜的一些说法,但是还是有现实中的一些依据的。就比如说偷风不偷月和鸡鸣不摸金。盗墓这个行当怎么说也不是什么光明磊落的事儿。都说月黑风高方便行事。要是出了那么一轮明亮的大月亮,方圆几里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你还怎么盗墓。鸡鸣不摸金,天亮了不盗墓,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为什么说风大的时候适合盗墓呢?因为风一大,把墓穴里出来的那些沼气,毒气很快就吹散了,危险性就降低,而且风大能把作案时弄出来的动静遮盖住。
那“偷雨不偷雪”又是怎么个说法呢?下雨天气盗墓,一来泥土松动,好挖。二来,雨水能快就能将留下的痕迹冲刷掉,雨声的喧哗也能掩盖盗墓时弄出的声响。
但下雪就不同,雪地上的脚印清晰可见,也加大了挖掘的难度。最后,这个“人点烛,鬼吹灯”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蜡烛如果熄灭了,说明墓室里,氧气量不足,人进入之后很有可能缺氧,造成晕厥。
咱们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的盗墓者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工具。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糯米,黑驴蹄子之类。说专门用来对付大粽子,僵尸的。说用糯米可以拔尸毒,而僵尸最怕的就是黑驴蹄子。这纯属是小说的神秘渲染,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要说作用,顶多也就是心理作用,驱邪避凶,讨个好彩头。
但有一些东西确实是能派上实际用场的,就比说绳子。一般来说,除非是官方组织的考古行为,浩浩荡荡可能有十几个人都能下到墓穴里。通常的民盗洞,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挖得盗洞都很小,直径可能就不到一米。真正下到墓穴里面干活的,也就一两个人。下去的人会在身上捆一根绳子,上面望风等候的人,手里拿着这根绳子。先一件一件地将宝贝用绳子吊上来,最后再将下面的人拉上来。
盗墓行业还有一条行规,说是下去取货的,一定要是儿子,上面拉绳的一定要是老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有时候上面的人一旦拿到宝贝之后,见利忘义,绳子一扔,就把下面的同伴给抛弃了,儿子坑亲爹的事情也屡屡发生。但是老子爱儿子是本能的,亲爹不太可能把儿子扔了。另外,下到墓穴之后,很多陪葬的物品都是缠在尸体身上的,一个人很难把尸体抬起来。这时候绳子就又派上用场了。把绳子两头打两个口,一头挂在自己身上,一头挂在尸体上。再一起身体,尸体就被抬起来了。两只空着的手,赶紧把尸体身上的金银财宝给顺走。
● 洛阳铲
除了绳子,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工具就是洛阳铲。它最早是由河南洛阳一个叫李鸭子的村民发明的。一开始用于民间盗墓,后来成为重要的考古工具。它的铲把很长,一般是木制的。前端是一个U形的探铲。咱们都知道,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古墓非常多。曾经有专家估计,洛阳有点规模的古墓,不下十万座。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探墓。把铲子打入地下十几米,拔出来时会带出来一定的地下土壤。通过分析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的物质,来判断地下是否有古墓。
当然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团队所使用的工具也是日新月异,什么红外线探测仪,有害气体分析仪,定点爆破装置,三维激光扫描仪等等。
最后咱们来聊聊古墓里的那些机关。
看盗墓小说,或者影视化作品,最紧张刺激的场面就是那些变幻莫测的机关。而现实中,墓穴里不可能有那么多复杂机关暗器。一座古墓建好之后,会被放置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那些机关暗器如果没有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没几年肯定就会出故障了。没等盗墓贼来,机关自己就坏掉了,这不白折腾吗?所以古时候,人们防盗墓,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深埋大藏,设疑冢,或者一些防御性的机关。
所谓深埋大藏,就是隐蔽墓址,不做封土堆,不立墓碑。从外部看,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来,这是个墓碑。设疑冢,最有名的肯定就是曹操的72疑冢了。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掘坟,生前名人在河北邯郸一代设立了72个疑冢,用来混淆盗墓者视听。当然,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史学家的证实。一部分人认为72疑冢只是《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夸张,还有一部分说曹操的疑冢实际上就是北朝墓群,而且数量不止72个,而是134个。
关于防御性机关,最有效的要属于流沙了,也就是传说中的流沙墓。它被称为是古墓里最恐怖的一种,盗墓者一旦陷入流沙坑,基本是有来无回。
2005年5月,河南上蔡县郭庄村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楚国古墓。
发现时,此墓已经遭到多次盗掘。为避免墓葬遗址再遭破坏,国家文物局批准考古队,对其进行补救性发掘。在考古专家们将一层层封土移除之后,发现了大大小小17个盗洞。但是墓内的文物却完好无损。这座郭庄楚墓就采用的是流沙防盗的模式。在墓道和墓周边填沙,当盗墓者挖到积沙层时,沙子会流到盗洞里。同时,沙子的流动会带动石头的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
专家估计郭庄楚墓原有的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盗墓者想要通过人力将流沙挖光,几乎是不太可能的。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沙层中埋有1000多块积石,最小的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头的边角十分锋利,应该是经过特意挑选,专门用来防盗墓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在宝鸡还发现过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也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墓穴周围全是盗洞。考古团队进行补救性挖掘之后,发现不但文物没少,还多了十几具盗墓者的尸体。可以说流沙墓真的是盗墓贼的噩梦。
关于考古和盗墓,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说,为什么那么多小说都爱拿昆仑山做文章,昆仑山到底神秘在哪儿?中华龙脉又在何处?当今社会,真人版摸金校尉又是谁?更多摸金秘闻,且听我下回分解。
点击此处可观看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