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人民正在与病毒搏斗,全国人民也和上海人民“一起守沪”,期间,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例,也有诸如人体解剖学教授分猪肉,防疫志愿者“翻栏杆”等许许多多温情脉脉的瞬间——只要大家和衷共济,勠力同心,胜利可期!

不过,防疫过程中也有一些插曲,比如,有“北清交复”四大名校之称的上海交大,就因为“抗疫手记”中使用了一个成语“不仅有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上了热搜,引发好意的“群嘲”——理工男脑洞大开,成语用的也是独辟蹊径。

复旦大学抗疫事件(上海交大抗疫手记)(1)

自然,这等“好事”,也必然吸引不少的自媒体跟风群嘲,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胡乱解读,贻误后人;有的强自辩解,不明就里;也有的借题发挥,极尽侮辱之能事。那么,“沆瀣一气”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没有用错?错在什么地方?怎么修改?又该怎么看待知名高校错用成语呢?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请听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讲一讲这个成语的意思及背后的故事。

复旦大学抗疫事件(上海交大抗疫手记)(2)

复旦大学抗疫事件(上海交大抗疫手记)(3)

一、“沆瀣一气”究竟是什么意思

从字面上来看,“”( hàng)是一个形声字,指的是大水,“齐人谓湖曰沆”,“沆漭”指的是“水泽广阔无边的样子”。“(xiè)指的是“夜间的水汽”,如“屈原忧极,故有轻举远游、餐霞饮瀣之赋”(章学诚《文史通义·质性》)。所以,“沆瀣”指的是夜间的水汽很大,“沆瀣一气”指的就是水和水汽连在一起。

而关于“沆瀣一气”,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僖宗乾符二年,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后官至宰相),看见一个考生的试卷,认为才思敏捷,论辩出众,就选拔其为“贡举”(古时官府向帝王荐举的人才),说也凑巧,这个考生,就叫做崔瀣。

根据唐代的惯例,这负责考试的人,算是考生们的老师,叫做“座师”,也叫座主;而那些考生呢,就是座主的门生。因为这俩人都姓崔,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开玩笑说,座主、门生这俩人是沆瀣一气。宋代钱易《南部新书》有言:“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其实,背后有两层含义,一是“举贤不避亲”,二是暗含讥讽——谁知道你们有什么关系?

二、“沆瀣一气”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语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恶等感情色彩,这是全世界所有的语言的共同点。“沆瀣一气”原来指的是夜间的水汽很大,并没有褒贬之分,可谓是中性词。但后来因为崔沆、崔瀣师徒的关系,就带有了一定的贬义色彩。随着人们对裙带关系厌恶的一步步深化,“沆瀣一气”就变成了一个完全的贬义词,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与之含义最接近的就是“狼狈为奸”“蛇鼠一窝”。

也就是说,上海交大“不仅有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如果用的本义,无所谓褒贬,也就无所谓错误。但结合语义和上下文环境,就属于感情色彩混用,也是不恰当的。

关于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一个变化和逐渐固化的过程,而一旦固化之后,就会基本保持稳定。比如,“爪牙”,最开始是一个中性词,就是动物的爪子和牙齿,后来变成褒义词,意思为“得力帮手”,《汉书·李广传》中有“将军者,国之爪牙也”。而后来,“爪牙”演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意思就是“党羽、帮凶”。

同样的道理,“沆瀣一气”虽然本来是中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变为贬义,并为大众所认可,再在褒义的语义环境下使用,就属于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举例来说,“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那真是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处心积虑”——“处心积虑”是“蓄谋已久(干坏事)”的意思,用在这里,很明显属于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

有人或许会问,修辞中不是还有“反语”吗?难道上海交大就使用“沆瀣一气”就不能认为是用了反语的修辞吗?

其实,反语主要用于褒义贬用,比如著名的散文《背影》中有一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就是反语。再比如,前段时间法国驻华大使馆使用雨果的名言,就被网友翻出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很多语言,其中有一句“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很多的贬义词,表现出了极度的、辛辣的讽刺!

至于修改,其实很简单,“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勠力同心”“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等等,都是可以的。

三、知名高校错用成语显示编写及审核机制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上海交大说“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毫无疑问是错误的。错了,就应该被批评,就要虚心接受批评,就要理解纠正——错而能改,善莫大焉,绝不能强词夺理,“死鸭子嘴硬”。

当然,我们没完全没必要因为一个字、一个词就把一所顶尖学校一棍子打死,中国汉语博大精深,谁敢担保自己不出几次错误?更何况,正式出版业,也有万分之一的容错率呢。

其实,近些年来,随着自媒体越来越发达,一些大学里面看似不经意的错误不断被爆出,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热列欢迎”,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要从写作、审核等机制上下功夫,避免“谬种流传”。

复旦大学抗疫事件(上海交大抗疫手记)(4)

试想,如果编写者认真细致一点,“沆瀣一气”会出现吗?如果审核者细致一点,“沆瀣一气”会流出来吗?如果建立了一审、二审机制,这种还算是明显的错误,流出的几率是不是会大大降低?

所以,真正的问题,恐怕还在于编写者的水平有待提高,审核的机制有待完善!

总之,希望这一个小插曲,成为上海抗疫过程中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更希望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尽快战胜疫情,重新走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