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深受国民喜爱,粉丝众多,随着86年央视将其中的故事搬上银屏后,全国更是掀起了阵阵西游热,里面的情节,也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颠覆人们认知的西游阴谋论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甚嚣尘上,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说“真假美猴王之后,世间再无齐天大圣”。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

很多人认为,当初六耳猕猴假冒美猴王,正是如来导演出的计谋,意在除去孙悟空。在两猴一起去灵山见佛祖的时候,满天诸佛无一人能认出真假猴王,如来见状,心下大定,当着三千佛陀的面大大方方降住孙悟空,并且授意六耳猕猴趁机打死他,来个死无对证。

支持这种观点的读者,也有他们的依据,搬出原著中讲述六耳猕猴神通的话来,说这“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2)

想想也是,六耳猕猴既然能知前后,那肯定不可能明知道自己会死,还那么义无反顾的出现在取经路上,正是因为他利用自己的神通,得知如来欲要除去孙悟空,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替代人选,这个时候,两人是一拍即合,正好串通一气。

如来杀猴王,除去这个不听话不敬他的信徒,得到六耳这么个更容易控制的走狗。六耳猕猴则取代齐天大圣,一举成为三界有名有姓的人物,并且窃得佛陀果位,修成正果,得入仙籍。

这样分析倒也算得上合情合理,但细细想来,却也漏洞百出。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3)

首先,如来佛祖对孙悟空有杀心之说,就有待商榷。要杀孙悟空,在他大闹天宫的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杀他,而且这时候杀猴子还能得到各方面的嘉奖,哪里还用后来费这么大的周章。

还有孙悟空是那么好杀的吗?天庭的神通高于西天,这是显而易见的,当初孙悟空在天庭刑场走了那么一圈,足以说明他自身还是很硬的,那么容易就被杀了,是六耳猕猴倒还差不多。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4)

而且佛家讲究慈悲,讲究度化众生,孙悟空是天性有些顽劣,但这也正是他的可度之处啊,将猴王度化,可是天大的功德,相反若是用阴谋以除之,这对讲究慈悲的佛教徒修炼者来说,是有害而无益之事。

另外,本观点最大的漏洞,其实还在六耳猕猴那里,支持者所持有的论据,其实都不成立。我们从六耳猕猴的神通里,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这个问题。而且从六耳猕猴的这些神通来看,倒是非常符合它后来被打死的设定。

善聆音,能察理

西游之事不知为何,在三界中流传甚广,很多存在都知道这件事,六耳猕猴就算没有这些神通,想必要知道唐僧西天取经也不是什么难事。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5)

他所探听察明的,是各界对此的高度重视和严密保护,以及这趟西行而好处。想吃唐僧是做不到了,但是动动心思,说不定可以得到比吃了唐僧肉更好的结局,那就是窃取取经成功后的功德果位。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觊觎的,六耳猕猴为此也有过一番布局,首先以美猴王的形象出现,鸠占鹊巢,在花果山暗中经营,然后利用师徒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登场。原本这大妖放下面子,去唐僧面前服个软,唐僧答应那是最好,到时四人直接上西天路,孙大圣却丝毫不知内情,到时猴王在苦等唐僧回头或者逍遥逍遥自在,人家却已经到灵山佛祖脚下了。

这样风险最小,成功率却也最高。等假悟空与唐僧师徒历尽磨难到了灵山,一切真假也就无所谓再去揭晓了,那时假悟空得佛陀果位也算的上名正言顺,可以说这六耳猕猴的如意算盘还是打的挺响。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6)

奈何人算不如天算,唐朝和尚正在气头上,任凭假悟空如何赔罪,那和尚就是不允,六耳猕猴也不是什么好脾气,当即打伤玄奘,抢了行李及通关文牒而去。

这时六耳虽看上去是恼羞成怒,但其实心里亮堂着呢,以他“善聆音,能察理”的神通,自然知道西天取经没了唐僧是万万不成的,所以这个能和齐天大圣斗个不相上下的妖王,一棒子却未能杀的了那和尚。

最简单的方案行不通,六耳之前的经营也就用的上了,花果山小妖已经被他骗的团团转,认他为王,而他回去之后,立马表现出要重组取经团队去西天的架势,其实这些都是演戏,他是知道没有唐僧取不成经的,之所以这么做,与他前面敲唐僧那棒子一样,都是为了恐吓唐僧。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7)

那一棒子是在告诉唐僧,你别太嚣张,逼急了俺老孙可真能杀了你,后面这出戏则是吓唬唐僧,你别太过分,要不然我撇下你自己一样取经去。

六耳猕猴的计划很完美,也差点就成功了,但奈何百密一疏,错算了孙悟空,或者说,这家伙从一开始就低估了孙悟空。

按照正常的思维,孙悟空被撵,肯定是会回花果山的,而那六耳猕猴大大方方鸠占鹊巢,这里面展现出来的,是六耳对实力的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强杀了猴王,最次也能打败他,所以才敢堂而皇之的在花果山称王。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8)

然而他却并没有等到悟空,八成也不知悟空去向,按照他的计划,沙和尚去找他吃了闭门羹,去南海请菩萨来责罚他,到时菩萨来了,骂他几句,最多再打他两下,然后也就让他回去保唐僧上路取经了,不会有人怀疑在花果山的猴王其实是假悟空,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可是沙僧却在南海见到了真正的孙悟空,两相对峙之下,假猴王之事第一次浮出水面。

之后就是两猴第一次见面,打的难舍难分,这里也证明了,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的神通并不是绝对的,他觉得自己能打败悟空,但事实上两人只斗了个旗鼓相当而已。

知前后,万物皆明

其实六耳猕猴发现自己胜不了孙悟空后,就该知道大事难成,此时退去虽然功亏一篑,但至少风险也就烟消云散了。

可此时的六耳猕猴贪痴嗔三毒上涌,还有对孙悟空的嫉妒蒙昧了心智,他与孙悟空比样样不差,凭什么孙悟空可以他却不行?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9)

此时的六耳猕猴已经不再理智,满脑子想的都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也许是菩萨无法辨别出真假给了他信心,两猴愈斗愈凶,上天入地,来到凌霄宝殿时,我猜玉帝一早就认出真假悟空的根底,说到普阅周天之物,谁能比得过这位三界之主?

许是玉帝懒得管,也许是动了戏耍之心,说是让李天王用照妖镜辨认,结果镜中是一般无二的两只猴子,那好吧,你俩继续打,到别处再转转吧。

两猴又一路打一路闹,最终去到如来佛祖面前,佛祖不慌不忙,并未立时出手降妖,而是像天下所有的好老师一样,先借着这个好机会给学生上了一课。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0)

之后在原文中明确指出,六耳猕猴听到佛祖认出他的根底,立时吓得“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这不是真悟空该有的表现,众目睽睽之下,佛祖也不可能抓错猴,所以死在西天上的,是六耳而非石猴。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六耳猕猴能知前后,如果明知是死的话,怎么可能费那么大周章来千里送人头?

前面说到,六耳“善聆音,能察理”的神通并非绝对成立,那么同样,他这“知前后,万物皆明”的本事也未必是绝对的。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1)

在我们的神话传说中,修炼者夺天地之造化,窃日月之精华,以此来增强自身,实在是逆天行事,所以修为越高越看中功德,所以修炼者时常要历劫渡劫。修炼不光修神通造化,还要懂得屏蔽天机,以此不入轮回,避死延生。

真正道行高深者,连天机都可屏蔽,又岂是一小小的六耳猕猴所能看透?如来修为之高,远超孙悟空与六耳猕猴,所以由他参与的事情,其“前后”自然不是六耳能预测的了。

况且原著中还说,“此猴(指六耳)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事皆明。”就算如来忘说了六耳猕猴能掐会算,但是如来这等人物接下来会怎样,六耳猕猴是万万算不出来的。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2)

别说如来了,就算是孙悟空也不是六耳猕猴能算透的,毕竟那猴子老早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六耳能算出的,最多就是他干的这事有成功的可能,但他也有败亡的几率,所谓富贵险中求,六耳最终还是决定铤而走险。或者干脆就因为诸多大能人物的参与,致使六耳猕猴直接错算了结果。

这桩“真假美猴王案”,说起来六耳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的,从他们上天宫、下地府,求菩萨、告佛祖,费了这么大劲才解决就能看出这点来。可能六耳心中还盼着玉帝记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仇,直接出手收了猴王,只可惜,这些大能人物的心思都不是他一小小灵猴能猜的。

最终这桩震惊三界的奇案以孙悟空的胜利而收场,失败者六耳猕猴当场死在石猴的棍下。所以真假美猴王之事并非如来与六耳猕猴的计谋,这是能肯定的,最终到达灵山修成正果的,也正是当初那个狂放不羁的孙悟空。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3)

仔细回想这件事的始末,似乎正能说明一个我曾经一直都不能理解的道理,“你最大的优点,往往就是你最致命的弱点!”

六耳猕猴仗着自己“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神通,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也掌握着主动权,即便是后来面对一些超出自己认知的人和物时,依旧盲目相信着自己的神通,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行为在有些存在的眼里,就如同掩耳盗铃中的偷铃者一样可笑。

现实中的我们,有时候也与六耳一样,因为自己有点本事而时常盲目自信,但却往往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有你的本事,别人也必然有别人的能耐。六耳猕猴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仗着自己有点本事,而小觑了天下英雄的能耐,如此这般,最终也只能一败涂地。

真假美猴王为什么有两个紧箍咒(真假美猴王是如来一手导演的)(14)

西游记中的故事,并非只有山野怪相、奇闻异谈,真正读懂这些故事,能给我们带来很深很深的启迪作用。或许,这也正是名著的魅力之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