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人突然向我发问:你理想中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相信自己一定是思绪万千却很难具体表述说实话,很多教育工作者,浸润教育若干年,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如此宏大却又与自己高度关联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教育的实践者,问题的解决者,政策的执行者;即使偶尔闲暇下来,也只是朦胧回味一下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又或者哪些学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与价值感,仅此而已为自己理想学生定制一个模型,既需要熟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具备相当体系化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必须反省并明确自己的教育主张和信念,当然,不可或缺的,还必须深度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等种种前置条件,任何一个的缺失,都会造成“被理想”化,把自己变身为一个不太专业的“搬运工”,将国家、社会、家庭乃至同行的对理想学生的描画,散乱无章而又相当感性地转述出来,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真正的学生?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真正的学生(理想学生)

真正的学生

倘若有人突然向我发问:你理想中的学生是什么样子?相信自己一定是思绪万千却很难具体表述。说实话,很多教育工作者,浸润教育若干年,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如此宏大却又与自己高度关联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教育的实践者,问题的解决者,政策的执行者;即使偶尔闲暇下来,也只是朦胧回味一下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又或者哪些学生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与价值感,仅此而已。为自己理想学生定制一个模型,既需要熟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具备相当体系化的教育理论知识,也必须反省并明确自己的教育主张和信念,当然,不可或缺的,还必须深度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等。种种前置条件,任何一个的缺失,都会造成“被理想”化,把自己变身为一个不太专业的“搬运工”,将国家、社会、家庭乃至同行的对理想学生的描画,散乱无章而又相当感性地转述出来。

我们一定要相信,理想学生,是不存在。可以无限靠近,但永远无法达到,才能称其为“理想”。换句话说,理想是一种完美完善的存在,是事件事物发展的极致状态。所谓理想学生,只是通过建模的“思维”的努力,折射与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认知与追索,而已。理想国之于柏拉图,乌托邦之于莫尔,桃花源之于陶渊明,只为演绎智慧与寄托愿景。恰如艺术和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理想学生的模型,只证明你曾经努力审视过。但是,于教育人而言,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也就是说,尝试的过程,就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如果把期待也视为一种理想,我们先看看,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理想学生应当是个什么样子。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的理想,也是最接近教育实践的理想。在这里,从教育的角度,把学生发展具体化到五个领域或板块。如果进一步“理想化”,那我们必须把五个方面发展到最好的样子描述出来,做到清晰具象化。什么样的少年才是你心目中的美德少年?什么样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达到了你对智力发展的最好预期?如此,一一追问,厘定标准和目标,你就勾勒出一个理想学生的模型。当然,形象化的过程,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国家给了你一个尺度和方向,你却要把这个尺度与自己的实践和理想有机融合。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也是有意义的。

“三好学生”也是一个朴素且影响了众多教育人的理想学生模型。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好与坏对应,反映出程度上从量变到质变的分别。无论如何,“好”与“坏”的分野,是比较模糊笼统的。什么样品德,才是你理想中“好”的样子?是严于律己、乐于助人,还是文明有礼、敢于担当?我们必须按照某种自己认定的维度,对其尝试更进一步地描述。记得前些年有个大学教授认为,“三好”学生,应该是吃好、学好、玩好。他觉得,能做到“吃好”,很不容易。挑食、吃零食、贪食、不节约等等,不仅是习惯养成问题,还涉及到健康教育与品性发展,等。诸如此类,如果能够做到绝对的坚持与坚信,相信他一定能够给出基于教育主张和教育理念的种种解释。这种既能自圆其说,又能付诸行动取得成效的“理想标准”,与教育人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以“全面发展”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这是相对科学的对“理想学生”的描述。理想学生,必须具备这六大核心素养,或者说,理想学生,是六大核心素养发展到极致状态的学生。藉此,我们凡常教育人也可以将每一个核心素养再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就有了自己心目中理想学生的雏形。什么样的“人文底蕴”是我们最为关注与推崇备至的——优雅的审美情趣,或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如前所述,核心素养的提出,汇聚了诸多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心血与智慧,有着严谨的体系。借助这套体系,来构建我们理想学生的模型,有助于条分缕析地回望与反观我们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和信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目的,不就是“攻玉”吗?审视自己教育生涯的历程,就是“攻玉”和“养玉”的历程。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理想学生的尺度,继而把至真至善至美视为理想学生培养发展的最高境界。如此,我们就不得不更深一层追问自己,什么是“真”,何谓“善”,怎样才算“美”?“真”属于哲学范畴,追求科学和理性,是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期待;“善”属于伦理范畴,追求人文与道德,是对学生德性品质的期待;“美”属于审美范畴,追求艺术与审美,是对学生个性品位的期待,等等。这等于另外一种“三好”,即,学习好,品德好与情趣好。没关系,如果一个教育人真能如此诠释理想学生,怎么也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吧。

回眸并刻画自己理想学生的角度固然还有很多,比如站在社会人的角度,我们可能期待具有公民素养以及具有做事做人最高原则的理想学生。再或者你是一个现在备受关注的思政课教师,可能会把“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作为理想学生之模型。以此类推,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美术教师、科学教师等,都会对理想学生有着特殊的偏好。显然,关注与实践的领域不同,理想学生又渲染出极具个性化的表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因着角度、经验与个性的差异,理想学生,是很难概括出大一统特征的。现在如此,未来亦然。

明月皎洁,光不自生。绕了一圈又一圈,还是无法回避自己对理想学生的建模。显然,模型之后,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执着和追索。既然如此,那我就试着直奔中心。

我挚爱“善”,“善”既是我对教育的理想,当然也是理想学生的最高尺度。

同样,依照以上追问的程序,“善”要有指向,要有标准,理想学生的“善”,也当是有所具指的。

善,指向自然,那就是自然之善,就是善待自然。了解、认识、体察、明悟自然,是基础,是方向。通俗一点,就是学习好,谓之“优学”。

善,指向自己,那就是生命之善,就是善待自己。健康体魄、丰富人格、接纳自我,是前提,是目标。通俗一点,就是身心好,谓之“优己”。

善,指向他人,那就是人际之善,就是善待他人。爱己及人、尊重同理、倾听关爱,是路径,是方法。通俗一点,就是有礼貌,谓之“优礼”。

善,指向社会,那就是责任之善,就是善待社会。人文情怀、国家担当、国际理解,是指向,是标准。通俗一点,就是有情怀,谓之“优情”。

概而论之,“优学,优己,优礼,优情”,各有其所之,即我的理想学生之模型。以善为基,以善化育。理想学生不可及,理想教育犹可求。

倘若有人再问我这个无聊的“难题”,我可以有聊应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