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内容我来评
(长文预警,本篇文章将近三千字,分为三部分,01.理解文意;02.如何背诵;03.巩固练习。读高中的同学,或者家有读高中的朋友建议转发收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四个弟子性格各异,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低调,曾皙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也是高中必背古诗文之一。
全文不长,共412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两千多年前的一次师生谈话,来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学生有什么理想?他们的理想和我们现在的理想又有何区别?
通过题目可知,这四个学生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是他们的字,长辈一般会直呼晚辈的名,正文中孔子叫的正是学生的名。
先来看下对应的名字关系:
姓 |
名 |
字 |
仲 |
由 |
子路 |
冉 |
求 |
有 |
公西 |
赤 |
华 |
曾 |
点 |
皙 |
好的,搞清楚这四个学生的名和字之后,我们现在进入正文,看看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是怎么上课的。
01.理解文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交代了谈话的背景,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围坐在老师孔子旁边,听老师讲课。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老师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而心怯,不敢说话。有什么话尽管说,不必拘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你们不是常常说,没人了解你们的想法吗?那我现在问你们,你们以后想做什么呢?”
孔夫子的话刚说完,子路第一个举手发言:“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在外有侵扰,内有饥荒的情况下,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只需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宽厚有礼。”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好家伙,子路好大的口气!从“率尔而对”可以看出子路是个性子比较急躁,轻率,且有点自信过头的人。
若想让百姓谦逊温厚有礼,那治国者首先得是个宽厚有礼的人,而子路却出言不让,也难怪孔夫子听了之后会意味深长地一笑了。
夫子哂之。
注意:孔夫子虽然不满意子路的回答,但他没有斥责,只是用“笑”来表达他对子路的评价,维护了子路的自尊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是个尊重学生,且和蔼的师长。
听完子路的回答之后,孔夫子点名让冉有回答,“求,你呢?你是怎么想的?”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的回答比子路谦虚多了,“如果让我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那么只需三年,我就可以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至于礼乐教化,只能等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你看,冉有是不是比子路谦虚多了?口气小了许多是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大家思考一下。
我认为,冉有比子路谦虚,主要体现在两点:①是国家大小,子路说的是“千乘之国”,中等国家;而冉有说的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是比较小的国家。②是子路认为自己不仅能使国内安定富足,还能使百姓开化,人人懂得做人的道理。而冉有认为自己只能做到让人民富足,至于礼仪教化,则需要等贤人君子来推行。
这么一比较,冉有明显比子路要内敛一些,谦虚一些。但孔夫子对冉有的回答,不置可否,直接点名让公西华回答,“赤,你的想法呢?”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就更谦虚了,“我不敢说自己有多大本事,能治理多大的国家,但我愿意虚心学习。比如宗庙祭祀,在拜见诸侯或者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当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听完之后,照样不置可否,而是问了最后一个尚未回答的学生,“点,你呢?”
"点,尔何如?"
曾皙的出场方式和前面三人都不一样,他自带BGM,一看就不同凡响。曾皙听到老师的问话,暂停鼓瑟,他站起身来,拱了拱手,“我的想法和其他三人不一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摆摆手,“那有什么关系呢!各抒己见罢了。”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出场自带背景音乐的男人,理想果然和别人不一样。曾皙没有说他能做成什么事,他只是描绘了一个场景,“暮春时节,我穿着春天的新衣,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河里洗净自己的心灵,在舞雩台上让温暖的春风吹干身子,最后快快乐乐地唱着歌走回家。”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完长叹一声:“这也是我的梦想啊!”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下课了,子路,冉有,公西华先走,曾皙最后,他问老师:“老师觉得刚刚他们三人的回答如何呢?”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孔子说:“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那老师刚刚为什么要笑子路呢?”
曰:"夫子何哂由也?"
孔夫子答:“治国者需要谦逊有礼,而子路出言不让,所以笑他。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曾皙又问:“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答:“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继续问:“唯赤/则非邦也与?”那公西华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孔子答:“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宗庙祭祀,会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人呢?
其实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在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当官为政。而曾皙并不想执政,只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时分,和同伴和孩童,一起享受大自然。
孔子的一句“吾与点也”,表明孔子也向往这样一种恬静惬意的生活。
02.如何背诵
好了,全文就讲解到这了。那么要怎么背诵呢?我认为本篇背诵的难点在于,把人名和理想一一对应起来。比如题目问你,仲由的理想是什么,给了你几条横线,你是否能准确默写出来?如何做到不张冠李戴?
为了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我做了一个表,大家可以对应这个表背诵记忆。
03.巩固练习
背下来之后,我们来做一些理解性默写题,来检验背诵效果。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描述了暮春时节人们到台上吹风的一句是: 。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用反问句回答曾皙“唯求则非邦也与”疑问的一句是: 。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仲由的理想是: , , , , , ,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冉有的理想是: , , , 。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公西华的理想是: , 。 , , , 。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曾皙的理想是: , , , , , , 。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理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焉”是怎么评价的? , 。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听完子路的话后,是何神情?
, 。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为何笑子路? ,
, 。
如果你能马上答出来,说明你理解了全文并且背得很流利。如果不能,就返回去再看一遍文章,再逐句背一遍吧。
PS:有需要答案的私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