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论语君子的八个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君子的八个特点(论语共读1518子曰)

论语君子的八个特点

【共读内容】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导读老师】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 學院副教授

張國明:瀋陽大學人文 學院副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 教授

張煥君:山西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劉樂恆:

各位师友早安!因在下等会有他事不能不处理,因此特向大家致歉!今早未能与各位师友互动。在此请允许我先分享几段相关的理解,望能作抛砖引玉之效,让张国明老师分享他的高见!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君子所应具有的风范与取向。他在句子前说“君子”如何如何,句子末则又说一句“君子哉”,体现出孔子说话的从容、圆融,而同时又启发人去玩味。义以为质,质是根本。义是指在做事的时候,知道什么是合乎道理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妥当的,并践行之。义即是应当、应然的道理。义即是应然、当然。君子认就认个道理,应该如何、应当如何,就如何去实践出来。这就是义以为质。没有义以为质,就不成为君子。义以为质,比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更为根本。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行、出、成,是指对义的实践。“之”就是“义”。义应通过自然而合理的规矩推之行之,这就是礼以行之。但礼之行有可能只是外在的规矩,而无仁心仁德的充润,这也是不行的。因此,礼以行之而继之以逊以出之。“行”侧重在外在的规范,“出”侧重在内在的流出。信以成之,做这件事,有始则有终。始终融贯,然后此事之“义”才能得到落实,合理合宜。这当中就是“信”。信以成之的“成”字颇可玩味。

孔子之所以要通过义、礼、孙、信来说君子之道,是因为义的落实,实际上就是仁的充润。仁是情理兼融之德。理是仁之根本,也即义以为质;而仁之推行,则又以情为始。《郭店楚简》说:“道始于情,终者近义。”这句话颇可玩味。希望上述拙见能对发明此章的义蕴略有所助益,并请大家指正赐教为盼!

张国明:

这段话的白话是这样的:孔子说:君子要把义作为自己的本质,用合乎礼的标准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它,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就是君子啊。

子曰:君子之行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可见义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标准。

崔圣:

@张国明 老师,这好像也是君子的践行路线?

张国明:

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问:礼后乎?孔子说:启我者商(子夏的字)也。说的是绘画需要素净的底子,君子也要先有义的本质,才能有合乎礼的一切活动。

路线图!@崔圣之

我也觉得有个次序问题

先,次,中,后,四步!

夫子之道一以贯之!

这和上一章的义与小慧参看,相反相成!

不及义,行小慧,难矣哉!义为质,礼行之,君子哉!

你看:是不是相反相成!一以贯之嘛!

孔子说:绘事后素。子夏问:礼后乎?孔子说:启我者商(子夏的字)也。说的也是这个理儿!

质与文相对。本章强调义为质,余者为文!

质为本,然无文不成

质文斌斌嘛

崔圣:

@张国明 老师这几个关系阐释的非常好!

张国明:

[朱子集注]义者制事之本,故以为质干。而行之必有节文,出之必以退逊,成之必在诚实,乃君子之道也。程子曰:“义以为质,如质干然。礼行此,孙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义为本。”

崔圣:

这也是孔子仁、义、礼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现。

张国明:

程朱也强调义为干为本

@崔圣 ,如按次序:仁义为先,礼后乎

崔圣:

仁义是内在的,礼是其外在表现,内外一也。

楼一家:

身心合一,内外兼容

张国明:

仁义乎中而礼信于外@崔圣之(管理员) [强]

唐韩愈:“先须存义,义然后礼,礼然后逊,逊然后信,有次序”

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这里的信和礼、孙不同,应是最终的果--成了

果从何来?从内外二因而来

义于内礼孙于外,诚之信之则无不成也!

崔圣:

@张国明 老师“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这里的信和礼、孙不同,应是最终的果--成了”看来信是关键。

张国明:

信有诚意,不欺意。我们常说:信义著于四海

信,我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仅是内在的品质,而应是内外融合后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素质

即:言必由衷!

信:内外合一之意

楼一家:

如果从——(訫) 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之意,是否可以理解,“义于内礼孙于外”,而信,诚之信之则无不成也!言必由衷的合二为一,成果?

张国明:

义加礼孙等于信

哈哈,弄出个数学公式

@楼一家 晨读转播 [抱拳][抱拳]

崔圣:

这里信,也应该含有自信的意思。

张国明:

@崔圣之 ,自信几乎等于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嘛![强]

孙福万:

@张国明  @崔圣 关于"义"为内为外,庞朴先生的巜儒学辩证法》有讨论。我记得基本观点是:孔子尚未太区分,外的成份多;到了孟子,仁义连用,主要强调内的方面了。(手头无书,待查对。)

崔茂新:

仁德道义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也是至高的价值追求,以仁德道义为着眼点,很容易让人产生骄慢自负,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是以仁德道义为根本价值追求,也要在行事处世过程中秉持“礼以行之,逊以岀之”的笃敬谦逊之态度,才能成就外在的道义事业和内在的仁德情怀,这才能成为君子啊。

张国明:

我说的差不多了,好像今天人不多啊!

崔茂新:

@张国明 潜水者过多,面上的人就显得少了。[微笑]

张国明:

@孙福万 @崔茂新,你们来了太好了!

有点唱独角戏的感觉了,你们来了就好

二位多延展!

崔茂新:

@张国明 您把此章和前一章联系起来解读,很有启发性。[强][强]

張弛弘弢:

15.17章講了”義”的重要性,本章講”義”如何操作,如何付諸實踐。

兩章的“義”字有關聯,但內涵有區別。上章指道義,本章指仁義,且三個”之”都指代的是“仁義”。

本章君子一詞,指君子人格。夫子在《論語》中推崇的人格範式好多,如聖人、賢人等,而“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可謂重要。

君子,只有將“義”這一本質發揚出來才是最好得文飾。 所謂“文質彬彬”是也。

如何實踐“義”呢,三個方法,次第行之 ——

1、禮以行之, 用禮樂的要求來推行;

2、孫以出之,用謙遜的態度來表達;

3、信以成之,用誠信的做法來實踐。

张国明:

@崔茂新 ,谢谢您的鼓励[抱拳][抱拳]

張弛弘弢:

@张国明  張老師 不孤單 我一直在看 只是沒有發言[偷笑]

张国明:

@張弛弘弢 ,多发高见!

崔圣:

@張弛弘弢 高见[强][强]

張弛弘弢:

再來一段兒?

张国明:

@孙福万,就是说我们今天常说的仁人义士主要受孟子的影响吧。

張弛弘弢:

15.18章

君子人格養成四要素——義、禮、遜、信。

起心動念(義)當根,

操作執行(禮)為本。

諸言無惡(遜)宜先,

成事皆由(信)來擔。

张国明:

@張弛弘弢  ,这七言文是您自编之作吧!

張弛弘弢:

夫子之“義” 孟子彰之

张国明:

夫子之“義” 孟子彰之@張弛弘弢 (北京) [强][强]

崔茂新:

我以为本章更象是行君子之道的精神准则,至于君子人格的要素,仁、智、勇三达徳是也。

张国明:

我以为本章更象是行君子之道的精神准则,至于君子人格的要素,仁、智、勇三达徳是也。@崔茂新(北京) 您的这个观点有讨论商榷的空间。

張弛弘弢:

@张国明  是啊 水平太窪 老師見笑

嗯 三達德是有明確的文字的 加以區分 更精到

孙福万:

@崔茂新 @张国明 @崔圣之 @張弛弘弢  有个观点和诸位分享:儒学固然是切身之学,人伦日用是第一紧要之事,但儒学的诸多概念,亦有仔细爬梳之必要,在这方面,我愿意推荐庞朴先生的《儒学辩证法》一文,写得真好,可以反复读之。

@張弛弘弢  呵呵,张兄每早写一读后感,又如此谦虚,当得此名~[调皮]

陈建平:

今天这篇各位老师的见解都很棒,有共同有有互补,把这道早餐的味道提炼的多滋彩![玫瑰][玫瑰][玫瑰]

張弛弘弢:

@孙福万  謝謝孫老師共享《儒學辯證法》 “爬梳”一詞深記之 [握手]

崔圣:

@孙福万 老师,《儒学辩证法》一定学习之!

张国明:

@孙福万 ,有《儒学辩证法》的电子版吗?

崔茂新:

“道之以徳,齐之以礼”,“以礼让为国”,“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近者悦,远者来”,“讲信修睦,选贤与能”,在这些文字里,大致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宁静致远:

不信其有,不說其無。學自己的

庭審,學習了

就辯論雙方,用庭審庭判之法,就已胜出。

东方未白:

看得激动人心!一直对这个问题跟关注,近代以来有几次大讨论,这么一看问题就明晰多了,崔老师的阐述很有说服力,关键是问题理的清楚!

崔茂新:

@王德岩 谢谢抬爱。[抱拳][抱拳][抱拳]

这个问题需要一次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求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不再纠缠这桩公案,而全力解读和领悟论语本身。

百万庄:

对于张老师的“义加礼孙等于信”这个公式,感觉不太贴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请教张老师@张国明

张国明: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正说明信须以义为必要条件为基本前提啊!@毛增余(北京)

百万庄:

行之、出之、成之,是围绕“义以为质”的吧?

馬震宇:

行之有效

说之有度

张国明:

@毛增余 ,我也是自己揣度的,可以讨论欢迎讨论。也许真理在您那里!也许在我这儿,也许在他处!

邹峻:

@张国明

万变不离其中,曰信,近于义[微笑]

百万庄:

@张国明  [玫瑰][玫瑰]

邹峻:

正字表个体奉上以实利,简字抽象表道心。义是最成功简化汉字之一,有心扶阴阳而上之传统文化之美意,世之大宜者也。[微笑]

张国明:

我觉得讲诚信者必先有义质,信士是义士的外化!

但谦逊有礼的人未必是义士!有些小人在谦礼方面做得更好!

馬震宇: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如何理解这句话。

张国明:

正字表个体奉上以实利,简字抽象表道心。义是最成功简化汉字之一,有心扶阴阳而上之传统文化之美意,世之大宜者也。[微笑]@邹峻(北京) 没太懂,能否请邹师再说些,贪心了![呲牙][抱拳]

邹峻:

承道有统绪,千人士子心[微笑]

祟圣先仁德,尚义心性情[微笑]

馬震宇:

借用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扯为“夫信者,仁义之薄而乱之首”。[偷笑]

邹峻:

质道以阴阳,万物归理一[微笑]

理殊凡俗众,取信喻乎义[微笑]

论本吊圣书,义学孟至明[微笑]

馬震宇:

凡俗接地气

圣需高山仰止

可观不可及

宁静致远:

@馬震宇 及?觀?

張弛弘弢:

說個容易被拍磚的話題 崔師聊的少正卯

爬梳夫子誅卯——

1、誅卯一事的文獻記載源于《孔子家語·始誅第二》 《荀子·宥坐》

2、《家語》誅卯說被《史記》《論衡》等文獻採信。

……時光到了南宋……

3、朱熹開始質疑此事,崔述等人支持。

4、錢穆先生承朱、崔說。

5、著《魯國史》的郭克煜先生認為確有此事。

6、郭克煜觀點被《孔子家語通解》的主編楊朝明等採信。

7、曲阜師大教授、論語匯首任群主崔有正先生持懷疑態度。

崔茂新:

《孔子家语》一书的成书时间不好确定,“孔子诛卯”说的始作俑者应当是荀况。

張弛弘弢:

分析一下——

甲方: 確有此事

乙方: 質疑否認

甲方之利 —— 有《孔子家語》 司馬遷 《魯國史》支撐。

甲方不利 —— 缺一大腕兒左丘明,《左轉》不載此事是硬傷。

乙方之利 —— 朱子首疑,力度很大。“元典不載”,一大證據。

乙方不利 —— 漢儒不疑,直至南宋始有此說,鏈條缺整。欲證此事為杜撰,必得先證明《孔子家語·始誅第二》是偽作。 太難!

這個梳理很粗糙,概要概要而已。

崔老師 我考慮一個啥問題呢?荀子說這話,是不是空穴來風,這個穴,這個風的源頭在哪裡? 200年,時間不短啊。

崔茂新:

甲方最大的不利就在这里。

張弛弘弢:

孔、孟、荀被後世稱為儒家三聖,現在北師大主樓一層大廳就有三人雕塑。(只是時常因場地需要被搬挪至墻角。) 但這“三聖”的封號常不被一些大家認同。(每每路過,我也是常仰望,後有些失落落。)

為何? 因為有荀子,法家是從荀子開出去的,后世很多學者是視其為儒家叛徒的。

既然是叛徒(暫定) 為了政治主張能取信於人,杜撰一個200年前夫子誅卯之事也順理。

崔茂新:

我不能负责给荀况找风源,只要他不能提供有效的风源,他的“孔子诛卯”说就不足为信。

張弛弘弢:

我想啊,直接把荀子排除算了。

接下來,是這個《孔子家語》不好整。

崔茂新:

《论语》中记载了多少鲁卫闻人啊,为什么独独不见少正卯的踪影?

张国明:

@馬震宇 让人“信”的话与道德与仁与义关系不太大,貌似“小人”呀“骗子”呀说的话更容易让人信;反倒有“义”的话不太容易让人接受。您说的这个恰恰说明小人不诚信,伪信。更能反证“信”的珍贵!

張弛弘弢:

崔師,您看,《家語》上記載的是活靈活現啊。誅卯還引起了子貢的不滿。

张国明:

@馬震宇 借用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扯为“夫信者,仁义之薄而乱之首”。[偷笑]您这是老子的话,道家与儒家不是一个体系

張弛弘弢:

卯的卒年還正好還是夫子相魯國那一年

反對意見是這樣說的, 論語中沒有記載的事,就都沒有? 還有一說,《論語》是《家語》的剪輯。

馬震宇:

观体系 、行时体系需要互相借鉴;另,所谓体系不是隔膜。

道 Vs. 道家

崔茂新:

与《荀子》文字基本相同。孔子既诛少正卯,最大的问题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馬震宇: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夫子为道,老子亦为”道“,非道家。

張弛弘弢:

嗯 原來崔師解讀這段,我也關注了,還點了讚。

崔茂新:

这样的话,那个杀少正卯的孔子,怎么能说得出口?面对这样的口是心非之人,孔门弟子为什么还对夫子那样敬仰?

張弛弘弢:

@馬震宇 倆“道”一樣啊?!

崔茂新:

少正卯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无道之人”罢了,您孔子怎么就把他杀了呢?而且杀得那样迫不及待。

張弛弘弢:

還有一奇葩說 說夫子 少正卯都辦學 搶生源頭 除了顏回 其他學生都去卯處旁聽過[呲牙] 仇殺? (寫個說法就是一笑話兒而已)

最後,您一同事是這樣總結的。咱就不說名字了。

崔茂新:

我实在替孔子感到莫大的悲哀,这个民族多少以俗眼观圣的不长进的败类啊。我甚至认为,这样民族,不配有更好的命运,直到有一天自己作死。作死,作死,不作不会死。

馬震宇:

俗眼观圣是一个现实。是“俗”的自己自发变得不俗,还是用什么方式。

張弛弘弢:

@崔茂新   哎! 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崔師,我明白您意思了。

(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