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1)

近日在家阅读从省图书馆借的戴永夏先生《泉文化——济南》一书,读到关于趵突泉公园里金线泉的描述,说是好多历代名人慕名而来观此泉,却总是不能如愿的事,便想起我十几年前是亲自拍摄过这个金线泉的金线的。于是便从我的照片资料中翻找了出来,又从当年的日记中查找记录。现特此把当年的情景写下来,以供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览。

我当时是2010年12月2日去的趵突泉,在金线泉池边突然看到了这条闻名已久的金线。当时我就在心里惊叹,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金线吗!差点没有喊出来,真是有缘分。当时很兴奋,便用照相机拍照了下来。记得当时看的非常清晰,池边还有二三位游客也看到了这情景。

据当时我在日记中的记录,这条金线是由东边不远的漱玉泉池流入金线泉池后,两池的泉水相遇;漱玉泉的水流速较快,遇到了流速较缓的金线泉池水,两股水相撞,便在东西方向形成了一条纤细的水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犹如一条金丝线,左右摇晃着,时隐时现;又宛如一条细长的水蛇,在水面上游动,美丽极了。

这条长线长约一米,我便弯下腰去,挺费劲的拍摄。而那几个游客见我弯腰拍摄,也仔细看了起来,大概是不明就里,嘴里还嘟囔着:“这一条水线是怎么回事?”“这有什么好拍的呢?”

我当时的相机像素也不是很高,加之弯腰弓背,姿势不得劲,相机端的不稳,所以拍摄的图片并不是很清晰。但是,那条金线却是拍了下来。由于阳光的反射,就是遗憾没有拍到完整的一条长线的痕迹,只是拍摄下了很明显的其中一段,闪着金色光芒的那一小段。在照片上看去,犹如一条闪光的纤细小银鱼了。

据照片中记录,我是2010年12月2日上午10:58分拍摄的。当时我先是去看了趵突泉,那年的喷涌也是很盛了,我也拍了下来,供读者朋友们一览。当时由于以前的惯性,我用机械相机拍胶卷节省习惯了,所以也没有多拍,这个金线泉只拍了三张,趵突泉拍了五六张。现在想来,金线泉还是拍少了,而且还拍虚了一张。事后,我曾经感叹曰:同住老济南/相处五十年/真是有缘人/终得有一见。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2)

戴永夏先生在文章中写到,七八百年前的金代诗人元好问来济南,在朋友的陪同下,在金线泉边苦苦找寻了三四天,始终没有见到这条金线。

不光是他,还有元代散曲家我们济南的老乡,著名文人张养浩、民国时期的周作人------也都没有见到这条金贵的线而深感遗憾。我不知老舍先生是否看到过,没有见到他写的相关文字。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纪》中曾这样写到:“凡济南名泉七十有二,爆流(趵突)为上,金线次之,珍珠又次之。若玉环、金虎、黑虎、柳絮、皇华、无忧、洗钵及水晶簟,非不佳,然亦不能与三泉侔矣。”遗山先生把金线泉列在第二位,高于珍珠泉、黑虎泉等名泉,可见此泉在古代地位名声之高。

宋代文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金线泉:“石瓷方池,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壕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

曾任济南知州的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金线泉》诗中道:“玉甃常浮灏气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有此可知,当时泉池里的金线不仅在白天可以看到,在晴朗的月夜也能看得见。

元代散曲家张养浩自京师奉使外出,经过家乡济南时作《乘传过家同马克修总管宴金线池》。云庄先生十分向往金线泉,渴望一睹“金线”奇观,但是他这次匆忙之行也没有看到,于是在诗中叹曰:“久闻金线奇,屡至未曾遇。”四十年前我在北园水屯住过,和老先生的故居北园云庄相距不远,曾去拜谒过云庄先生的墓地。

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曾对金线泉有过详细的描述:

“西北角上,芭蕉丛里有个方池,不过二丈见方,就是金线泉了。金线乃四大名泉之二。你知道四大名泉是哪四个?就刚才说的趵突泉,此刻的金线泉,南门外的黑虎泉,府台衙门里的珍珠泉,叫做‘四大名泉’ 。这金线泉相传水中有条金线。老残左右看了半天,不要说金线,连铁线也没有。后来幸而走过一个士子来,老残便作揖请教这‘金线’二字有无着落。那士子拉着老残踅到池子西面,弯了身子,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说道:‘你看,那水面有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看见了没有?’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一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均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说完,彼此各散。”

民国时期,作家周作人应邀来济南讲学,慕名而来寻看金线泉,他在《济南道中之三》中写道:“六月二日午后,往工业学校看金线泉。这天正下着雨,我们乘暂时雨住的时候,踏着湿秀的青草,走到石池旁边,照着老残的样子侧着细看水面,却终不见那条金线,只有许多水泡,像是一串串珍珠-------”

明清时期,金线尚能偶尔清晰地见到,据说后来是因为改建泉池,基底遭到破坏,水面积缩小,水势减弱,金线便不常见了。我想,这不是“不常见”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再见了。这不是胡闹吗!当初那些改建的人真是无知。幸亏后来又在柳絮泉旁边的泉池里发现了金线的出现,不然的话那可真是罪过大了。

其实古人所说的这个金线泉是老金线泉,即金《名泉碑》上所列的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奇石馆(以前曾是鱼展室)西侧。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有著录。泉池石砌,正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四字。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3)

1956年趵突泉公园扩建时,就把古人看金线泉的池子,改称“老金线泉”了,而把以后出现金线的泉池称为金线泉,位置改换了。现在看到的“金线泉”石碑是清同治九年(1870)江苏丁彦臣题写的。

就在写完这篇文章后的翌日,也就是今天早上七点多,为了证实一下我印象中的泉池方位,我又来到了趵突泉的金线泉边,竟然又看见了那条金线。尽管是阴天,但是那条若隐若现的线绳还是出现了。在泉池的南边望去,金线若游丝,时而被串串冒上来的水珠打乱,才待平静下来,又被池底一条银白色的锦鳞游上来甩个尾巴,又激起一圈圈涟漪而看不见了。跟以前印象中不一样的是,这次好像是从泉池的南壁石罅缝隙里涌进来的泉水缓慢冲击成了这条线,而东边的进出口很平静,没有流入的水,这个东口是通往漱玉泉的,相隔有十米余。我倒是拍照了,但在照片中看,明显不如在现实场地看得清楚。

现今的金线泉的名气似乎已经江郎才尽,现代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金线泉了。我多次来趵突泉景区,在路过这个泉池时,几乎看不到有游客驻足观看。那确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了,即便是加上老金线泉,两池碧水,不起波澜,一大一小,像是两个落难的姊妹,在无声地诉说着古老的神话传说。

稿于2022.8.21。翌日晨修稿。

附注照片: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4)

2012年12月2日上午10:58分拍摄到的金线泉池里的金线(那条白色的线)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5)

2012年12月2日10:41分的趵突泉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6)

金线泉和柳絮泉南北相邻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7)

上图是老金线泉池。远处行人的地方是新的金线泉池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8)

老、新金线泉之间隔着一座展室

金线泉的特点(十一年前我拍摄到金线泉里的金线)(9)

这是今天(2022.8.22日上午7:45分拍摄的金线泉池里的金线。尚能隐约看出。)

文中图一是2012年拍摄的金线

文中图二是2012年12月2日的趵突泉

文中图三是2008年拍摄的老金线泉

壹点号文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