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的《茶经》、香榭丽舍和择校考察

乍看题目,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内在联系,故心生感慨,不免想说点什么。

林清玄著作等身,应是很有思想的人,愧没好好读他的书,不敢妄评。但他说陆羽是历史上很了不起的人,“立志要喝遍天下的茶,饮遍天下的水,从9岁开始就一直旅行,访遍全国的茶区,终成《茶经》之作”,对此实不敢苟同。倒是觉得这个“理想”很怪、很不可思议。陆羽著茶经与他的“理想”没有必然的关联性,好像小时候很落魄,并没有游历天下而著《茶经》之“理想”,而是后来的偶然天成,“理想”之说便失去了根基之撑。况且,用这一样一个荒唐的“理想”之说作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也似属强人所难。时代不同了,虽不说金钱万能,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家底资助,如何能有如此奢侈的“理想”。

早些年的一次青歌赛上,一位选手在回答文化知识题时,因说不出“桂林山水”的知识点,一位“大师”级名人惊问“你没去过桂林吗?”此问奇而不怪, 只是因为这是“大师”的习惯而已。在上一届的青歌赛上,当参赛者完满回答了有关“香榭丽舍”的知识题后,这位“大师”不免有些兴奋地要“多说几句”,便问“你去过香榭丽舍吗”。由此推想,当初这位青年歌手如果回答错了,一定同样会被笑问:“你没去过香榭丽舍吗?”

有位著名教授,被各大名校邀去演讲,近水楼台先得月地“考察”了各类大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学风、校规等等,在全面权衡、综合“考察”后为儿子选择了理想的大学。于是感慨地说,在子女上大学的问题上,为子女把好择校关,选准专业以期学有所成轻松就业,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是每个父母的重要责任。我真不知他此言是如何经过大脑思考的,何以竟不知如他这样的父亲在每年数百万家庭中能有几个,强其所难地要求他们的父母去考察择校,岂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谈人生,谈理想,谈奋斗,都应符合客观条件,而不应抬头望着天花板,天马行空指点江山。可以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胸怀理想”,但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时,谁能不面对现实?北大才子陆步轩,毕业后屈身于西安长安区柴油机厂,微薄的工资尚不足以养家糊口,遂沦为屠夫聊以养家。我们又如何能责怪陆步轩抛弃理想自甘沉寂呢?

对于极大多数求学(包括参加青歌赛)者,一定尚不具备环游世界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没去过某个特定的风景名胜地并不奇怪,即或学有所成工资收入可观,也应首要考虑养家糊口,才能视自己的经济盈余状况决定游历需求(当然也要兼顾工作不能受到影响)。如果有一天幸遇那位文化“大师者,被问“你没去过××吗”,定会大窘当场,欲寻遁地之洞。

“大师”们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极易产生视觉偏差和感知盲区,无法体悟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以至于如晋惠帝那样发出“无粥,何不食肉糜”之叹,就不足为怪了!

桂林世外桃源值得去吗(有人问你去过香榭丽舍吗)(1)

桂林世外桃源值得去吗(有人问你去过香榭丽舍吗)(2)

桂林世外桃源值得去吗(有人问你去过香榭丽舍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