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于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论语》。不及:赶不上。犹:还。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好似追赶什么,生怕永远赶不上,即使学到了一点知识还要担心失掉它。

赏析

知识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下苦功夫追求而获得,不是一朝一夕地学习就有广博的学问。这句话就是孔子教导人们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勉励人们要掌握知识,不能自我满足,在求知的道路上开足马力,发愤忘食,一点也不能松懈,持之以恒,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反复巩固,温故知新,也才会有不断进步。相反,骄傲自满,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结杲是停滞不前,学无所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语出论语 金玉良言学如不及(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格言

  学习的动力来自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也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人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生活;持续学习,与社会共同进步,才能更好的活下去。知识就是财富,有知识才得以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立足;才能经受住来自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考验。

故事

  唐伯虎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苏州吴县人,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唐伯虎自小就有绘画天赋,少年成名,风流倜傥。母亲见唐伯虎骄傲自得的样子,担心儿子就这样浅尝辄止,于是送他到当时的大画家沈周的门下学习深造,以便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唐伯虎绘画天赋很高,仅仅学了一年的画以后,他的画艺又是突飞猛进,再加上别人对他的夸奖,唐伯虎骄傲自满情绪日益高涨,他再看看老师的画,也觉得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唐伯虎口头上以要回家孝敬老母亲为由向沈周提出请求,实际上就是向沈周提出出师了。在古代入室从师,没有经过师傅的同意,是不能擅自出师另立门户的。

  沈周看出了唐伯虎心里的“小九九”,二话不说满口答应。沈周在东厢房的一间小屋子里摆了一桌酒席,算是为唐伯虎送行。东厢房这间屋子唐伯虎从来没来过,他走进屋子里,酒菜已摆上了,老师还没来。他环顾四周,发现这个屋子很奇怪,居然有四扇门,而且每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唐伯虎看到一扇门外有流水潺潺,风景特别美,他抬腿就想跨出去看看。谁知腿一跨,不但没跨出去,反而一头撞在墙上。他大吃一惊,仔细看时,才发现原来四扇门都是老师沈周画上去的。

  这时,老师进来了,唐伯虎扑通一声双膝跪下说:“老师,我不想回家了,留下我再学三年吧。”通过这件事,唐伯虎明白了自己的绘画水平,只不过刚刚起步而已,要想有所成就,还得继续努力。

  此后,唐伯虎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精神努力学习,从此有着唯恐学不到、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三年转眼又满,沈周对唐伯虎说,你现在可以出师了。唐伯虎也在老师的厢房摆了一台谢师宴,桌上菜色丰富,师生把酒叙情,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唐伯虎亲自端上来一盘蒸鱼,沈周用筷子夹过去,夹在盘子上。原来,这盘鱼是唐伯虎画的!师生哈哈大笑。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要告诉我们,真正喜爱学习的人,是永远不知满足、不会骄傲自大的人。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他们有唯恐学不到和唯恐学不会的紧迫感。

  为弘扬时代新风,运用公益广告传播文明理念,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公益广告宣传行动。江西文明网围绕“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主题,制作了一系列网络公益宣传海报,以公益形式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和弘扬社会文明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