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惠彬

德州运河经济文化研究(如何保留德州城的)(1)

德州城的发达之源是运河,是金朝在运河边建了“皇家粮仓”,从而德州地域开始了“仓储文化”之旅,勤劳、朴实的德州城人,以自己敏锐的智慧,大胆的利用了运河、漕运、仓储的机遇,创造性的造就了德州城的“仓储文化”,使之成了“因粮仓而建城、因粮仓而兴城”的较发达之城市。

时值明初,德州城内外全是屯卫之兵,沿河均是卫屯的部落,真的“事无大小,指挥镇抚治之,州牧不与焉。”在这种情况下,德州城人创造性的利用仓储之东风,大力促进了德州城文化经济的发展,使之走上了“富甲齐郡”“文儒之巅”的道路。创造和完善了“德州运河文化”。 所以,德州城的兴起与皇粮的仓储息息相关。

时至今日,因仓储而命名的街巷,仍然呈现在德州城的大街小巷,如运粮路、西仓路、东仓路、前仓、后仓、仓楼胡同、常丰胡同、乐陵廒、后厫等。因“仓储”而形成的遗址,更是遍布于德州古城的大街小巷。

今天,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现代化仓库,遍布各个所需的单位和地域,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的生活起着卓越的贡献。可以说:仓储之花已开遍了德州城的角角落落,装点着壮观美丽的德州城。在这欢庆之余,希望我们不要忘记开创德州城的“仓储文化”,不要忘记“仓储文化”的源头“皇家粮仓”,是它奠定了德州城“仓储文化”的基础。是这三个主要部位创造了德州城的运河“仓储文化”:

一、北厂漕仓遗址。这里系起源于金朝的“仓储遗址”所在地,它东西长约150余米,南北宽约100余米,占地15000余平方米。今天这里除了各类志书、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和相关记载,以及不断发现的各类建筑构件、石碑和几块文物保护碑外,均已成为北厂村的民居和农田,很难看出是德州“仓储文化”的发源地和遗迹了。故德州城的这一历史悠久的“德州仓储文化”发源地,以及由它而滋生的“庙宇文化、漕运文化、装卸码头文化”等,都亟待保护和开发。

二、德州港仓储遗址。即德州运河码头与仓储建筑群,它们多分布在东风西路胜利桥以北的德州段南运河东岸,它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300米,占地面积36000平方米左右。现由“四个钢筋水泥的装卸平台(码头)、一座调度楼、一座岗楼及一处由八栋功能不一的仓库群组成”,这里是集储存、装卸火车与船只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场地。这些遗物对于研究德州运河文化的“仓储文化、漕运文化”和德州港口的发展、演变以及建筑风格等,均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数据。虽政府有关部门已对其进行维护,也属待保护之列,但并没发挥出它们的真正作用,甚至起到诋毁运河码头的作用。故应对它们进行正确的保护,在不遗失的前提下,让其发挥文物的作用。

三、其他仓储遗址。如德州港口遗址附近的有关的地名、旧河故道、运河两岸的古迹等。这些文物有的还存在(如运河故道遗址);有的已被拆除了衙门(如德州钞关遗址);有的被改了名街巷(如豆腐巷、米市街这些码头和旧河遗址等);故这些运河遗址正处在被变相的销毁和人为的遗忘状态。更急需对其保护和开发。

自古德州城就与运河里的桅樯帆影结下了因缘。运河的生命在于流动和交流,可以说运河的传播能量能伸展多远,德州城的脚步就能迈出多远。运河里有多少船,德州城就会有多少商贾。是运河里的滔滔滚流之水,赋予了德州城“仓储文化”,是遍布德州城的“仓储文化”造就了德州的“运河文化”。

历经风雨岁月的荡涤,德州城大部分仓储遗址、遗物和遗迹,多已灰飞烟灭了。而德州城的“仓储文化”,却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沃土之上,仓储文化的精髓已融化到老德州人的心里。

(2022年4月6日)

德州运河经济文化研究(如何保留德州城的)(2)

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200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壹点号玉河微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