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叫“上元节”。

元宵节来历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点灯敬佛,后演变为元宵灯会。

另一说法是起源于道教,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合称三元,道教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也有说法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逐虫兽,盼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叫作“烧火把”。

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1)

元宵节的持续时间

汉代仅一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明代十天,自初八点灯,至十七落灯。白昼为市,喧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丽,成为春节期间消遣活动。清代缩至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2)

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3)

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寓意热热火火,团团聚圆。

2、逐鼠。养蚕人在正月十五熬的粥,上面盖一层肉,喂饱老鼠,嘴里还会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3、迎紫姑。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怀恋她。体现了底层人民对弱者的无限同情、对社会公正的美好愿望。

4、走百病。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加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捏生肖灯。捏生肖是山东风俗,谁的生肖灯燃得时间最长,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将鸿运当头、健康平安。

6、偷菜。相传元宵“偷青”会带来好运气,特别是偷的过程中,被人发现更是好运连连。

7、祈娃娃。这一天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企盼新人早生贵子,家中人丁兴旺。

8、游灯。这一天将城隍爷从庙里抬出来,用轿子抬着城隍爷四处查看民情,城隍爷所到之处,无不鞭炮声声,家家户户纷纷将祭品献上,以期来年一切顺利。

9、看花灯。夜晚,人们举烛掌灯,结伴而戏,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

10、听香。古时后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

后来不少地方节庆时还增加了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