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路庆鹏 金雪霞 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每年的这个时间段,河蟹苗种投放是众多养殖户关注的重点问题。养殖户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是:在养殖过程中,其实并没发现有多少河蟹损伤或死亡,但为什么养殖后期的成活率和养殖收益却很低?跟多位养殖技术员深入交流沟通后发现: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河蟹苗期养殖的成活率。

河蟹养殖常见问题和对策(从娃娃期抓起)(1)

影响河蟹苗期养殖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蟹苗选择

河蟹苗种的选择是关键因素,属于养殖的下层建筑。很多养殖户的池塘环境、水质条件都很好,但在苗种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最后的收成不佳。选择河蟹苗种有下面几个注意点:

1、选择规格在60~80头/斤、体质强壮、品系纯正的蟹苗。本地自育苗放60头/斤,外地苗80头/斤入塘。过大规格的苗种入塘成活率不高,太小的又不易长大,最终养殖的规格受到很大影响。

2、蟹苗质量:选择体色一致、无斑点、无杂苗、体表无挂脏及寄生虫、肠道饱满的蟹苗。

河蟹养殖常见问题和对策(从娃娃期抓起)(2)

二、放苗管理

1、稳定水质。放苗前后需保证水质的稳定性,无大幅波动,且pH值、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符合养殖水质标准的要求。

2、少量试水。正式放苗前拿少量蟹苗进行试水。观察24个小时,如果试水苗的成活率在95%以上即可放苗。

3、放苗天气。河蟹放苗的时间一般在1~3月份,放苗时不一定非要选择大晴天,而是在气温适当偏高,且连续几天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小的天气情况下放苗,从而降低天气对放苗的影响。

三、水质调控

很多养殖户会遇到蟹苗下塘后的1~2天内出现蟹苗不安定,总往岸边爬的情况,这主要是蟹苗对养殖水质的不太适应,所以在放苗前用苗试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水质调控也十分重要。放苗时的水质以“老水”为好,因为“老水”的藻相和菌相相对稳定,产氧丰富,有利于蟹苗下塘后尽快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另外塘口水体解毒、科学合理的肥水也是重中之重。肥水培养藻类产氧,稳定水体环境,从而提高蟹苗成活率。

四、营养强化

冬春季水温较低,多数苗塘过冬停食过早,苗种缺乏营养。所以蟹苗入塘时应该及时补充营养。蟹苗在下塘之后,早一天投喂,蟹苗就早一天恢复体质,一部分养殖户认为温度低、河蟹不吃食,也就投喂很少或者不投喂。其实,只要环境稳定,温差小,河蟹在4℃就开始进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苗种养殖管理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开始。那么如何更好地提高蟹苗的成活率,养殖户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解毒:清塘药物中,多少都会含有氯制剂和菊酯类、有机磷等农药。清塘药物使用后,可重新上满水,泼洒含大苏打的解毒产品,解除土壤里的药物残留,泡5-7天之后再将塘口水放掉。放苗前一星期左右,用含有机酸的产品消解水体毒素,最后再进行肥水。这样可确保蟹苗下塘后,不会出现上边、上岸、上草、埋泥现象。

二、栽草:放苗前15天,先将沟底栽一路伊乐藻,加少量水将伊乐藻淹没。过3-5天后,上半沟水以水边作水平线,在沟两边各栽一路伊乐藻,加水淹没伊乐藻,施用培藻长草产品,达到壮根效果。再过3-5天后,上满沟水。这样做,一是增加水中溶氧量,为蟹苗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二是可确保蟹苗下塘后,根据气候选择高低不同的位置进行躲藏,不会往土里埋,更不会形成懒蟹。

三、肥水:放苗前7天,池塘上一些水解毒两小时后,用肥水产品进行肥水。这样可以利用藻类产氧,增加水中溶氧。同时增加水体肥度,起到保暖的作用。藻类还可作为饵料,为蟹苗提供丰富的植物蛋白。丰富的藻类还可以减少光照,抑制青苔的生长和爆发。

四、抗应激、防感染:出苗、运输和下塘过程中,蟹苗的应激反应较大,体质稍差的蟹苗就容易损伤。刚拿回的蟹苗优先考虑用“全程无忧”产品浸泡后放入大塘,并建议蟹苗下塘前2~3小时全塘外泼增强体质的“活力VC”(包被VC、持久释放),以恢复苗种运输后的体力,增强对池塘水质的适应性,减少蟹苗下塘后应激损伤的发生。

五、喂料:放苗2-3天后要开始少量投喂饵料,投喂饲料中加入“全程无忧”产品,补充机体必需的钙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促进机体营养平衡,消除各种营养缺乏现象。放苗前后使用,可减少浮苗、损苗现象,提高苗种成活率,特别有助于提高虾蟹类下塘后第一次顺利脱壳。

蟹苗的投放关系到后期养殖的成活率和养殖收益。为了有效地提高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必须严格掌握河蟹苗种的投放规格、时间、密度以及管理事项,确保放苗步骤到位,以保证蟹苗最终的成活。每个养殖户都不容易,祝愿大家年年都有个好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