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龙抬头”,万物生发、昂首挺胸、扬眉吐气,自古以来,人们也把二月二视为一个喜庆的日子。

这一天,家里的大人和小孩儿都会去美发店,请美发师为自己理发,精神抖擞地迎接春天。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关于农历二月初二剃头这一习俗,民间衍生出不少表达美好愿望的谚语,比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儿”“二月二,龙抬头,大财小钱往家流,好运刚刚起了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今年定有好兆头”……

二月二,在历史上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称呼。元朝学者熊梦祥所著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区)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由此可见,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了。事实上,“二月二”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首民谣寄托了古人对于好收成的美好期许。

民以食为天,二月二这样的喜庆日子当然与美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许昌人来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摊煎饼、炒豆子。除了在饮食方面有讲究外,民间还有“二月二搬家,好运一打”的说法,意为当天乔迁新居可以摆脱晦气,迎来好运。上半年准备结婚的男青年,则会在这一天让亲属带着礼物去女方家“送好儿”,也就是把写有婚礼当天相关事宜的婚书送到女方家中。从古至今,这都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寄托着男女双方对婚姻的美好憧憬。

二月二这一天,往往在惊蛰节气附近,这时候气温回升、春光明媚,就连白居易也曾写过一首诗,来描绘二月二的春景:“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春意竟如何,老夫知此味。烛余减夜漏,衾暖添朝睡。恬和台上风,虚润池边地。开迟花养艳,语懒莺含思。似讶隔年斋,如劝迎春醉。何日同宴游,心期二月二。”

二月二过后,桃红柳绿的大好春色就扑面而来了。

民间风俗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看看河南许昌的那些习俗是不是很对头)(1)

新风扑面,“正月不搬家”旧俗被冷淡

老话儿讲“正月搬家,稀里哗啦”。但莲城的一些市民已经不再理会这个旧习俗,照搬不误。3月5日上午,天气晴好,在市区南海街瑞贝卡和天下小区看到,一辆装满家具的许昌大运搬家公司的厢式货车停在15号楼前,几名男子忙着将家具卸下来。搬家的工人十分专业,只见他用手一扣底,一个两米高的衣柜就乖乖地“趴”在他背上,被他送到17楼住户家中。户主梁女士站在家门口,指导着搬家工人摆放家具。

据梁女士介绍,她和丈夫都在企业上班,前年10月份在该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去12月份基本装修完毕。“我们两口子年底的工作特别忙,本来打算春节前搬家,当时根本没时间。正月工作不忙,搬家公司也相对空闲,现在搬家正好。”

“我们从正月初五就开始忙碌了,差不多每天都有活干,虽然比平时少了点,但比起以前,已经非常让人满意了。”许昌大运搬家公司负责人徐付刚说,他从事搬家工作已13年,对这一行的变迁深有感触,“过去受‘正月不动土’习俗的影响,很少人会选择正月里搬家。而最近几年,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些老习俗很少有人再提了。”

“这是民间长久流传下来的旧的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这些旧习俗正在被打破,体现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市民俗专家表示,按照民间传统的说法,正月被称为吉月。在吉月,人们都会有祭天的活动,又因为天和地相对,因此不能有动土的行为。

出正月后的第一个“好儿”就是二月初二。俗话说:“二月二搬家,好运一打。”二月二是搬家公司最忙碌的日子。为了图个吉利,市民纷纷选择这一天搬家。有些市民担心当天搬家排不上队,甚至在春节前就拨打了搬家公司的预约电话。

民间风俗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看看河南许昌的那些习俗是不是很对头)(2)

 二月二讨彩头,市民常扎堆理发

“每到二月二,很多人都过来排队理发,我会从早忙到晚!”3月5日,在市区八一路的星粤剪艺理发店,1981年出生的雷永星一边忙碌,一边用略带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许昌人都喜欢在这一天理理发,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雷永星说,生活需要仪式感,之所以选择在二月二这一天理发,人们更多的是想借此讨采头,图个吉利。

市区解放路有一家“两元理发店”,店主是83岁高龄的蔡瑞云。来找她理发的顾客多是一些中老年人,每到二月二这一天,蔡瑞云同样会很忙碌。店内的小板凳等位置都会坐满人,有的甚至得站着等候。蔡瑞云说,二月二这一天理发是许昌的习俗,在这一天理发通常会被人们认为很吉利,会带来好运气。

旧时,在许昌有“正月不剃头”的传说。进入农历二月,二月二是个“好日子”。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按照许昌的民俗来说,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孩童理发叫“剃喜头”,人们借龙抬头之吉日,祈望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许昌的理发店很少。从业者多数是挑个担子,在集会上或在街头路边为男子剃光头。男子留背头、小平头、分头的只是少数文人、商人,妇女很少进理发店理发。由于那时候工具单一,人们的发型也单一,从业者就被称之为剃头匠。

在市区引龙街,有一家并不太显眼的理发店,店主为60多岁的海明建,在这一行他已经坚持了41年。如今,海明建仍然沿袭着老式理发程序。理发、洗头、刮面等一套程序下来,需要花费近40分钟时间,只收10元钱。据海明建回忆,20世纪90年代,国营理发店淡出市场,他开始自己干。1978年,人们理一次发只要两角钱,后来慢慢涨到0.3元、0.5元、1元……1979年以前,理发业基本是国营和大集体理发店的一统天下。1979年后,上海、温州和本地的理发个体户在许昌市区及各县城大量开业,方便了群众理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理发收费价格30多年来一直稳定不动。1983年,理发价格才开始稍微提高——甲级店0.4元,吹风0.15元。

民间风俗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看看河南许昌的那些习俗是不是很对头)(3)

二月二,鸡蛋煎饼是美食主角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传说中的神龙是掌管降雨的神祗,于是在这一天敬拜神龙,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这个节日同时也被视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象征。当然,我国的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食俗,二月二也不例外,自古奉行“民以食为天”的祖辈当仁不让的也在考虑“龙抬头”这一天吃什么食物的问题。

据了解,二月二这天全国各地所吃的美食也不尽相同,有吃面条的,有炸油糕的,还有爆玉米花的,比作“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然而,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吃的人绝对是最多的。

在许昌,煎饼就绝对是二月二的美食主角,许昌人当天必吃的食物。1993年出版的《许昌县志》就记载,许昌旧时就有摊煎饼的习俗,是为了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在民间传说中,龙是吉祥的象征。而家家户户摊的煎饼,就是龙的鳞片,吃煎饼就是吃龙鳞。这样可保平安、健康。

时下,在市区六一路北段、春秋广场、文博路,以及各中小学的门口,都能见到煎饼果子摊儿。往往一大群少男少女把老板围在正中,老板面前是一个正在被加热的平底锅。

老板把面糊涂抹在平底锅上,然后用专用的竹耙子把面糊涂抹均匀。待面糊逐渐凝固成薄饼后,把鸡蛋打在薄饼上,刷上面酱,撒上盐、葱花等。最后在薄饼中央放上芝麻、果子,并用铲子将薄饼的四面铲起,包裹芝麻、果子。一个香喷喷的煎饼果子就做成了。

“事实上,煎饼果子是外来食品,咱许昌人说的摊煎饼是做鸡蛋煎饼!”家住市区七一路的徐大娘今年有72岁。据她介绍,在她小的时候,每年的二月二,每家每户都会摊这样的鸡蛋煎饼。平底锅烧的热热的,大人们摊,小孩子们就围坐在锅边等,很是幸福。“刚出锅的煎饼最好吃,大大的一张,瞬间就被大家不顾烫手的抢着吃光了,想想都流口水。”徐大娘笑着回忆着儿时的乐事。

“我和女朋友打算今年夏天结婚,听说男方要在二月二给女方‘送好儿’,在许昌‘送好儿’有啥规矩,求指导……”3月5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求助”信息。

民间风俗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看看河南许昌的那些习俗是不是很对头)(4)

二月二是男方去女方家“送好儿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不但适合理发、搬家,对于已经有对象的青年男女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按照习俗,如果一对恋人想在上半年结婚,那么,农历二月二是男方去女方家“送好儿”的日子。

“‘送好儿’该怎么送,都需要带哪些东西?”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受访者都能说出一些“送好儿”的细节,比如要带用礼盒装着的点心,俗称“果子”,还要准备彩礼、婚书、“三金”等。而年轻听到“送好儿”这三个字,大多会流露出疑惑的神情。

虽然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送好儿”这一习俗,但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于“送好儿”这一环节,大家都非常重视。毕竟,这是男女双方商议婚事的一个重要仪式。不少男青年表示,很担心“送好儿”的时候遗漏了礼物或有失礼的举动,会被女方的长辈“挑理”,影响婚事。

在许昌,筹备婚礼要先定婚期,俗称“看好儿”。“看好儿”要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适合结婚的“吉日”。古时候结婚新娘要坐轿,“看好儿”非常讲究,不仅要选定日子,还得确定哪个时辰上轿,哪个时辰下轿,上轿或下轿时新娘的脸朝哪个方向。另外,还要根据夫妻双方的属相确定哪些人不能迎亲,哪些人不能送亲。这些具体的内容都要被写到婚书上。

“看好儿”之后,男方要去女方家“送好儿”。“送好儿”的日子有讲究,如果上半年结婚,要在农历二月二送;如果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六或十月十送。“‘送好儿’选的都是双日子,二月二寓意好事成双,六月六寓意六六大顺,十月十寓意十全十美,都很吉利。选这些日子‘送好儿’,表达了双方家庭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送好儿”的日子确定了,该带哪些东西呢?除了婚书之外,男方去女方家还应带上点心、猪肉和四种青菜。点心要准备“双数”,大都会带2公斤或3公斤,装在红色的盒子里,四盒或六盒组成一提。猪肉带上两三公斤就行,四种青菜通常是大葱、芹菜等时令蔬菜,每种青菜必须带根儿送去,称“扎根儿”,表示两家从此有了根源。除了这些食物之外,男方还要带上红布单,就是用红布把新被面或单子包裹起来系成包袱,里面放上婚书,显得隆重。

此外,去‘送好儿’的人也有讲究,应是准新郎的伯父或叔叔,伯母、婶婶不能同往。如果没有伯伯、叔叔,则由爷爷或堂伯、堂叔代劳。古代准备嫁妆是个大工程,请木匠到家中打造家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农历二月二或农历六月六“送好儿”,可以给女方家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旧时关于“送好儿”的习俗大概就是以上这些,比较烦琐。如今提倡婚姻自由,对于婚礼习俗不少人愿意取其精华,两家人商量着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昌的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过去男女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条件相当,还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三媒(指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和中间媒人)、六证(拜天地时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一杆秤)”。近几年,特别是互联网融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空前便捷,这些延续几千年的观念被彻底打破。过去男女成亲当天不设喜宴,而是在婚后第二年大年初六待客,称“答谢月老宴”。后来,由于人们普遍比较繁忙,不但喜宴安排在新婚当天中午举行,连婆家人、娘家人也一并招待,既热闹喜庆,又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