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045年,江西九江的双井村,生下了一个婴儿。父亲黄庶立刻让这孩子参与抓周。结果这孩子拿到了毛笔以后,一直不肯松手。

大家伙儿都赞叹,老黄家又出了一个读书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便是大名鼎鼎的黄庭坚。黄庭坚出生时,他们双井村老黄家,在宋朝已经出现了18位进士。

所以说他们老黄家,对子孙后代报以厚望,认为他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读书。黄庭坚便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

一、给儿子取名字,黄庶可谓是煞费苦心。

黄庶先给黄庭坚取了个乳名叫绳权,其实这名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当时黄庶已经高中进士,他觉得应该给儿子取一个特别的名字。

在古书中翻阅了一遍以后,黄庶选中了“庭坚”二字。那么这个名字是哪儿来的呢?原来上古时期,辅佐舜帝的司法大神皋陶的字,便是庭坚。

由此可见,黄庶对黄庭坚的期望是很高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够成为辅佐明君圣主的贤臣。似乎已经默认了儿子能够高中进士似的。

除了名,还有字。黄庶十分崇拜北宋耿直的大臣鲁宗道。鲁宗道总是在宋真宗身边说一些让宋真宗脑壳疼的建议,有时候不耐烦了,宋真宗就会嘀咕两句。

这下子鲁宗道不高兴了,他连忙质问宋真宗:老大,你用我难道是为了听好话?我作为谏官,却不说实话,那您还不如让我回家卖红薯呢!

宋真宗被鲁宗道感动得稀里哗啦,连忙在金銮殿的墙壁上写下了“鲁直”二字。希望群臣能够学习鲁宗道,做一个正直的大臣。

黄庶也很喜欢鲁宗道,所以他便给儿子黄庭坚的字取为鲁直,意思很简单,希望黄庭坚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正直的大臣。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2)

二、少年神童,两次科举。

黄庭坚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读书的时候看两遍就能朗读并背诵全文,好家伙,这孩子典型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5岁那年,黄庭坚已经开始背诵《五经》,但是他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大家都说有《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何只读其中五篇呢?

他把这个问题告诉了老师,老师告诉他:《春秋》作为《六经》之一,不值得读。

黄庭坚就不太理解了,既然是《六经》之一,为什么不能读呢?所以黄庭坚就偷偷读起了《春秋》,没想到仅仅10天,这孩子就能背诵全文了,一点儿错漏都没有。

黄庶得知以后,那叫一个高兴啊,认为这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少年黄庭坚的确不简单,早在7岁那年,黄庭坚便写下了这么一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年仅7岁就知道那些考科举的名利客?要么是父亲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要么就是黄庭坚涉猎广泛,早就知道了这些道理。

8岁那年,黄庭坚送别同乡进京赶考,因此诗兴大发,又写了一首诗:

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好家伙,这首诗就有点儿牛了,他希望自己的友人能够高中,同时又告诉大家,自己今年才8岁,将来科举考试也一定能平步青云。

19岁那年,黄庭坚参加乡试,一举考中了第一名。志得意满的黄庭坚立刻报名了第二年的进士科考试,可惜当年名落孙山。

3年以后,23岁的黄庭坚再次参加科考。终于一举高中,考中了三甲第一名。23岁进士及第,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3)

三、四处为官,给黄庭坚的诗文里注入了灵魂。

第一个阶段,4年叶县县尉工作。

23岁高中进士以后,黄庭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叶县县尉。这个时候的黄庭坚志得意满,他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自信。

在叶县工作了4年之久,黄庭坚创作了100多首诗。他在工作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民间疾苦,所以他的诗词开始有了新的灵魂。

在主持赈灾工作的时候,黄庭坚不禁有些泪目,老百姓日子过得太苦了,他觉得自己拿着朝廷的俸禄,那都有些愧疚,因此写下了《流民叹》,其中让人不忍卒读的句子有:

累累襁负襄叶间,问舍无所耕无牛。初来犹自得旷土,嗟尔後至将何怙。

刺史守令真分忧,明诏哀痛如父母。庙堂已用伊吕徒,何时眼前见安堵。

第二个阶段,8年国子监教书的工作。

4年县尉工作干完以后,28岁的黄庭坚调任大名府做老师,后来通过考职称,他成功考上了国子监教授。此后8年时间,黄庭坚便一直在国子监任教。

这期间黄庭坚第一次与苏轼有了交集,他努力创作耕耘,终于得到了苏轼的赏识。苏轼那是文坛领袖,他的一句夸赞,直接把黄庭坚送到了文坛的最前线。

因此,黄庭坚在34岁那年,鼓足了勇气,开始写信给苏轼,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所谓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称呼,也是由此而来。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4)

第三个阶段,4年主政泰和的工作。

36岁时,黄庭坚再次外调,前往泰和担任县长。这个时候的黄庭坚已经相当成熟,他理解民间疾苦,本人又是一位清廉的干吏。

所以黄庭坚在泰和的4年时间,整顿吏治,安抚百姓,深得百姓的信任,因此得到了黄青天的美誉。

第四个阶段,2年德平县镇监。

黄庭坚在泰和的业绩和口碑都不错,可是他却在40岁的时候,从泰和县长被降为镇监。主要负责管理税收和治安。

这期间黄庭坚很郁闷,因为他觉得自己干得不错,应该升官才对,谁曾想会被贬官呢?因此这期间他写了不少心情不爽的诗词。但是转念一想,自己的恩师苏轼那么大才华,都一直在贬官的路上,他又有什么好负气的呢?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5)

四、苏轼与黄庭坚,亦师亦友。

说实话,黄庭坚在仕途上的确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他作为一方父母官,绝对是相当合格的。

41岁时黄庭坚回到京城,此后长期以编书、校订书籍的工作为主。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和苏轼之间的情谊。

早在黄庭坚28岁的时候,苏轼就曾经夸赞过黄庭坚的诗文,而且他坚称,黄庭坚的诗文很好,就算不用他推荐,也能够享誉文坛。

这当然是苏轼的一种夸赞,但是黄庭坚心里却充满了感激。34岁那年,黄庭坚开始与苏轼互相通信,两人通信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写唱和诗词。

谁曾经第二年苏轼就遭遇了乌台诗案,差点被砍了脑壳。这个时候黄庭坚和苏轼互相唱和的诗词被人翻了出来。

黄庭坚在受到审问的时候,坚持称自己和苏轼不是同党,但是苏轼是最了不起的文人,是忠君爱国的文人。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宋史》

在这种危难时刻,黄庭坚敢于站出来为苏轼说话,这份勇气值得点赞,这个朋友的确可以交。黄庭坚42岁那年,苏轼终于也有机会在朝中做官,两个人在京城相处了3年多时间,互相唱和的诗词多达上百篇,好不快哉。

按道理说,黄庭坚和苏轼应该是挚友才对,可黄庭坚却始终将苏轼当成老师,一生都没有更改过这样的关系。

苏轼与黄庭坚比较(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6)

总结:恍惚间,一生匆匆已过。

黄庭坚的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当然是在苏轼落难时,他挺身而出为苏轼说话的时刻。那个时候不少人要弄死苏轼,稍有不慎,黄庭坚也会被牵连进去。

可黄庭坚明白一个道理,人生百年,匆匆过客罢了,如果不做一点让自己心安理得的事情,又何必这么唯唯诺诺地活下去呢?

黄庭坚早就尝尽了江湖夜雨,但是他依旧能够保住那颗桃李春风的心,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地方。

参考资料:《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