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几天就到清明节了,最近有几个朋友都问我:清明节到底是一个快乐的日子,还是一个该哭哭嘀嘀的肃穆日子。甚至有朋友直接问:祝别人清明节快乐,会不会被打?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事实上,咱们的老祖宗们都是极有智慧的,对于生死其实都是比较看得开的。他们认为对故去的人,只要有怀念追思之心就是可以的。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安慰。因此,在我国古代这个节日其实挺欢乐的。

清明节扫墓外人不宜拜祭(清明扫墓不找伴)(1)

大家在办完祭祖等正事后,往往会跟着三、五好友一起去踏青,猜灯谜、赏花、放风筝、荡秋千都是很正常的活动。并不像有些朋友说的:到这一天就得穿素色衣服,还不能笑。因此就算你觉得祝人家“清明快乐”不是很好,那说一句“清明安好”肯定是没问题的。

虽然清明可以嬉戏打闹,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任何讲究。别的不说,就说这扫墓仪式上就有大讲究。所谓“扫墓”,其实是包括打扫坟墓、献上祭品祭拜等多个环节。

清明节扫墓外人不宜拜祭(清明扫墓不找伴)(2)

不同地方对这些环节有不同的讲究,也有很多俗语流传下来。这些俗语体现了咱们对先人的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其中往往都藏着大智慧。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就是这样一个俗语:清明扫墓不找伴,祭品再多也枉然。

这个俗语广泛地流传于南方的一些农村。很显然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指咱们扫墓时要找一些人陪着我们一起去,不然祭品再多也没办法体现对长辈的尊敬。那作为晚辈的我们扫墓该找哪些人一起去呢?

清明节扫墓外人不宜拜祭(清明扫墓不找伴)(3)

首先,是找同族的老者、尊长。我国古代很讲究宗族传承,每个姓氏宗族都会有老族长,到了现在指的往往就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如果哪家的儿孙在给自家先人扫墓时,能把这些人请来上香、祭拜,要么就是逝者声誉很好,要么就是后人很有出息。无论是哪种理由,都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咱们只能尽力。

其次,是找到兄弟姐妹等同辈至亲。有句俗语叫“一坟不烧两家纸”,意思是清明时一座坟墓最好只祭扫一次,但这一次是全家都得到。不要出现大哥一家扫一次,二哥一家扫一次,三妹一家又扫一次这种现象。如果出现了这种只能说明后辈之间有嫌隙,一点都不团结。

清明节扫墓外人不宜拜祭(清明扫墓不找伴)(4)

再次,是尽量带着后辈来扫墓。虽然咱们现在不会天天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说法挂在嘴边了,但在任何时候人丁兴旺都是一件好事。所以带上儿孙前来扫墓,也是对逝者的安慰。同时,也能让儿孙更懂得什么叫孝顺。现在一些年轻的孩子,连自己的祖父、祖母都没有去祭拜过,显然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从科学上来说,逝者如斯,早就感知不到这个世界了。但这些讲究里,却藏着大智慧。它要求咱们后人有出息,为家族争光;也要求咱们,一大家子和睦相处;更要求咱们要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尊老敬老。总之,对于祭祖扫墓,一定是要认真对待的。

清明节扫墓外人不宜拜祭(清明扫墓不找伴)(5)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带一大家子人去祭祖时,一定要注意祭拜的顺序。先是由宗族里的尊长先祭拜,而后再按长幼顺序来祭拜,不要出现那种弟弟更有出息,哥哥就让弟弟先拜的情况。

近期笔者发现有一些朋友在谈论类似“扫墓十大忌讳”之类的话,说什么出嫁的女儿给娘家扫墓会带来不好等等。对此,笔者实难苟同。有些俗语和老讲究,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而且很多是没有科学道理的。我们要学会从中找到有意义的、有智慧的正能量,这一类的俗语才是我们该在意的。不然如果人家家里只有一个女儿,那她不去给外婆、外公扫墓,谁去呢?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