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鸡又名金鸡、红腹锦鸡等,属于鸟纲、雉科。锦鸡为我国驰 名世界的一种特产的珍贵观赏鸟类,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现已有 很多家庭和动物园广泛饲养,已被引至各国饲养。
(一)观赏与经济价值
锦鸡体羽艳丽,体态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雄鸟皮羽为 华丽的装饰品,装成生态标本在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可出口创汇, 价值可观。除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以外,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 很高的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其栖息环境被破坏,加之于锦鸡有很 大的市场和人为过度猎捕,使野生的锦鸡数量骤减,因此锦鸡属于 国家保护动物,捕获种源养殖需经野生动物管理部门批准。锦鸡可 以大力人工养殖,已有许多家庭养殖为观赏鸟。
(二)形态特征
锦鸡有两种,常见品种是红腹锦鸡。雄鸡体长约100厘米,羽 色鲜艳夺目。头顶金黄色丝状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额和喉锈红 色。后颈圈为橙棕色扇状羽,各羽具有一细绒黑色横斑,细缘似披肩。周身 羽 毛 上 背 浓 绿 色, 羽 缘 带 黑,其余背羽和腰羽浓金黄色至腰侧 转呈深红色,下体腹部为深红色,故 名 “红腹锦鸡” 。肛周淡栗色,尾羽大半黑褐色而密杂以橘黄色 斑状,至端部渐转赭色。雌鸟体较雄 鸟稍 小,体 长 约 70 厘 米,体 羽 色 虽 有 斑 彩, 但 以 黑 褐 色 为 主, 尾 羽 较短。
另有一 种 白 腹 锦 鸡,亦 称 铜 鸡。 雄鸟体长约150厘米,尾羽长。此鸟形似红腹锦鸡,但两鸟羽色不 同。雄性白腹锦鸡头顶上背肩及胸辉绿色,枕冠羽毛赤红,颈部有 一白色圆圈至后颈部,下背和腰浅橘红色,体羽主色为白色和绿 色,腹部为白色,尾羽长,尾上覆羽白而缀黑色横斑。雌鸟体形稍小,体长约100厘米,披肩不发达,体羽主要为绿色、棕褐、黑 色,脚及 眶 周 为 蓝 灰 色。白 腹 锦 鸡 数 量 稀 少,已 有 许 多 动 物 园 养殖。
(三)生活习性
红腹锦鸡生活于海拔400~1700米的中低山,单独或成对栖息 在多岩山地、岩坡、灌树丛、竹林间,主要以灌木叶、种子、嫩 芽、矮竹叶、竹笋以及一些昆虫为食。 红腹锦鸡每年4~6月繁殖,繁殖期雄鸟相斗甚烈。巢营在深 山草丛和竹林或茂密的灌木丛中,巢呈碗形,内铺少量杂草和羽 毛。每窝产卵10~15枚,多达20枚左右,卵呈浅黄褐色,光滑无 斑。雌鸟负责孵卵,孵卵期24天左右。红腹锦鸡主要分布于我国 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
白腹锦鸡比红腹锦鸡所栖地带更高,一般生活于海拔2000~ 4000米的多岩山地带的荆棘和灌木丛中,或矮竹间,常成对活动, 主要食物为灌木幼芽、嫩叶、各种植物种子、浆果,尤嗜竹笋和昆 虫。有季节性垂直迁徙的习性,如夏栖高山,冬栖山麓地带。 白腹锦鸡每年4~5月繁殖,营巢于竹林间或山坡的地面树丛 中,每窝产卵5~9枚,卵呈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也由雌鸟负责孵卵,孵化期约21天。白腹锦鸡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东 南部、四川中部和西南部、贵州西部一带直到缅甸的北部,但白腹 锦鸡的数量较少。
(四)饲养管理
红腹锦鸡长期生活在隐蔽安静的野生环境中,其性机警,易受 惊。一旦采取笼舍饲养就会撞扑笼网,精神紧张,易导致其内分泌 系统紊乱,不能正常采食、繁殖。刚从野外捕来的幼雏较成年锦鸡 易接受人工驯化。可利用野外搜集的或养殖场产的红腹锦鸡蛋,通 过人工孵化所产的幼雏,从出壳后就开始驯化。在喂食、给水之 前,要给予灯光、音响等信号,使其逐步形成条件反射,以增强其 集群活动的习性,使之从出壳后就习惯人工环境,与饲养员建立一 定的依存关系。
所以红腹锦鸡的驯化成了人工养殖的关键问题之 一,驯养红腹锦鸡应根据其生活习性模拟其野生环境。首先将从野外捕来的红腹锦鸡放置在安静、宽敞的笼舍内,室内尽量幽暗。保 证食物新鲜、适口,饮水充足、卫生。食物刚开始最好直接投喂作 物籽实,逐步过渡到配合粒料。每天投喂少量人工饲养的小昆虫, 如黄粉虫等。饲养人员每天通过喂食、供水和清扫卫生等活动时要 逐步接近红腹锦鸡,直到它见到饲养员不再惊恐逃逸,再逐渐增加 室光照,使之逐步习惯于饲养环境。
同时混入同批少量家鸡,有利 于消除惊恐,还可利用雏锦鸡的仿随性这一特性,使之跟随家鸡一 起啄食、饮水,以利于提高其驯化程度。成年锦鸡经过一定时期的 驯化也能进行交配、产卵。虽然其产卵量、孵化率较低,但能为人 工养殖红腹锦鸡提供一定数量的种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