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打招呼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湛江,熟人之间打招呼最常见的一句话是“吃没”,当被问及者回答“吃了”之后,通常还会顺带一句“你呢”……
举个例子,湛江人晚饭过后散步,对面迎来一位乡里(较年长或辈分高),出于礼貌,此时这位湛江人首先打招呼:“吃没?”
回答对方“吃没”的问候——一句“吃了”之后,顺理成章会反问:“你呢?”
“吃了。”
这是湛江最普遍的打招呼方式,一通“吃没”的寒暄结束,方继续展开其他话题。
强调一下,“吃没”是笼统的说法,不同时间段的问候略有不同,早中晚分别为“吃朝未”、“吃晏未”以及“吃晚未”,又因湛江各地方言不同,实质上的问候语同样存在差异,不过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理解为“吃没”。
顾名思义,“吃没”固然指吃饭了没有,也有类似我们熟悉的“你好”之意,甚至可以认为没有实义,充当一个语助词,等同之乎者也。
总之,“吃没”妙不可言。
与其强说辞,更恰当的解释,不如说这是存在湛江人之间的一个共识——社会人情联系的介质!
一个地方风尚的形成和当地的历史息息相关。人们的喜好被社会性质决定,在过去(好像现在也是,哈哈哈),吃饭是头等大事,因此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首先从“吃”开始的习惯。
前面说了湛江人口中“吃没”的首要之义是“吃饭了没有”,不仅仅湛江,全国很多地方打招呼的方式同样常见“吃饭了没有”。至于后来湛江人改“吃饭了没有”而说“吃没”的原因,民间流传这样的说法。
过去,湛江人相互打招呼同样说“吃饭了没有”,然而许多家庭局限于贫穷,经常吃完上顿无下顿。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米下锅”自然愿意被问起“吃饭了没有”。反之,因为缺少粮食而吃不上饭,那么一句“吃饭了没有”尤为刺耳,甚至落得适得其反之效,将本是关心的问候误解成了“幸灾乐祸”,有损自尊。
其次,湛江人向来爱面子,不愿吃不上“饭”的事实被公诸,渐渐地,人们逐渐达成共识,改说“吃饭了没有”为“吃没”。
“无米下锅”不代表吃不上其他东西,“吃没”既等同于“吃饭了没有”的问候又兼顾面子,
一举两得。
最后还是以湛江“吃没”的风尚作为结束,各位看官大佬吃没?倘若没有来我们家,“劏鸡”招待。
湛江人(广东人)一定知道“劏鸡”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