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生谇年不详,号. 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历史人物,唐朝诗人。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

王湾的创作年代正值唐代的“开元盛世”,他留下的诗不多,仅存十首,而且全部为五言古诗。

最为著名的一首诗就是《次北固山下》,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

据说这首诗的首联得到了当朝宰相张说的好评,曾亲笔书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悬挂在自家的办公墙上,命大家作为楷模学习。

王湾这首诗作于他中进士的次年,古代科举中,通过殿试,即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

那一年是开元元年(713年)他出游吴地,由老家洛阳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下,经过扬州名镇瓜洲换船。

瓜洲

这里是南北水路扼要之地,许多文人都留下过印记。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王湾抵达北固山,马上要去苏州之际,诗兴大发,就此写下了千古名篇。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

客路:即作者的身份,是去不是归。

“青山”对仗“绿水”最为浅俗,但读者感觉不到,反倒有超凡脱俗之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

联气势特大,与上句形成鲜明对比,节奏不乱,依前句势头顺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被后人屡屡赞颂绝非偶然。

出语平淡无奇,不借不典,以“残”示早,以“旧”入新。

“生”和“入”字,用得巧妙至极,夜尚未过去,红日渐渐升起,可谓“日月同辉”。

王湾在新旧之际的敏感时刻,捕捉到时空与季节转化的魅为。将即将到来的一日乃至一季跨时空地表达出来,成为全新布局的佳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设问,无须作答。

“归雁”即惦念。

古人分别后只能通过书信与家人联系,音迅不见,思念极苦。只有在阅读家书时才能缓解。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

一个人能写出好诗绝非偶然,王湾的文学功底毋庸置疑,唐代科举把作诗列入科目,但凡参加科举者不可能不会作诗。

王湾一个久居洛阳的北方人,首次远行入仕,由京杭大运河一路向南,心情舒畅又有点忐忑。

京杭大运河已算是宽阔,当他在扬州邗江瓜洲古渡口换船时,才知江宽跟河宽的差距,这差距不亲临实地是无法体会的。

瓜洲渡口

瓜洲渡口,乃历史兵家必争之地,陆游有诗:“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为“川陕咽喉”,刘邦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从这里经过,历史上曾发生战役七十余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型故事就发生于此,《红楼梦》里刘佬佬瓜州寻巧姐,也发生于此。

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是成前线。

宋军在此击败完颜亮,乾道四年瓜洲筑城。由于瓜洲历史上名气大,康熙和乾隆六次南巡均驻跸瓜洲。

当年王湾在瓜洲换船东行,由京杭大运河改道长江,此地已处长江下游,江面开阔;行般由窄入宽,景色开阔。

写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之句,貌似写景,实际写心。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

《次北固山下》之“次”是旅次的意思,短暂停留,王湾换船之际,显然在北固山下旅舍留宿过。

古人出行比今人要辛苦很多,首先是时间漫长,出门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归是常事。

其次是路途辛苦,“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谚语一直提醒着国人出行在外的难处。

王湾能写出如此好诗,需要是心胸和豁达,既能审视江山,还要审视自己。

一个没气度和胸怀的人,一定写不出如此灿然的诗句。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