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称得上对一门学科有卓越贡献的,莫不是有开创之功。屈原作"楚辞",其中"轹古烁今,精采绝艳"的《离骚》被世代传唱,后世把楚辞体诗歌亦称为"骚体",可见其影响深远;司马迁著《史记》,为后世史书之范本,开叙述性散文先河,故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陶渊明的田园诗,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上述几位伟大的文学家或在内容或在形式上有开创性贡献,从而奠定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而被南朝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对文学的贡献又有哪些呢?

曹植评价为什么那么高(曹植为什么能得到)(1)

1、 诗歌中新境界的开辟

曹植生来恣情任性,不拘礼法,故能有别于其他腐儒,在对个人思想有极大束缚的封建古代歌颂自由、生命与平等,从而能超越时人,开创出一种包括新的人生理想、关怀、欢乐、痛苦的美的新境界。

首先,曹植在诗歌中讴歌新的人生理想——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建功立业不同,这是一种基于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有异与前人的新的价值观。《白马篇》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事实上是对不为正统势力所容的"游侠"的赞美,是对荆轲式的"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而非仅仅为群体的赞美与向往。曹植无视世俗价值观,鄙视"势利惟是谋"的阿谀之徒,珍视自我,要与"日月同光华"。曹植之前,从未有人在诗歌中如此歌颂自我强大的生命力,赞美关于个人(而不是群体)的生命理想。

其次,曹植的诗歌高度赞美了享乐主义,这正是其个人意识初步觉醒的另一种体现,是对传统儒家价值观的挑战。"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直千金,被服亮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名都篇》),鲜衣怒马的少年,纵情欢歌饮酒,如此美好而热烈的生命,"百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邑城,清晨复还来"(《名都篇》)人生苦短,所以要尽情享乐,在诗歌中发出此等呼号的,曹植亦是第一人。

最后,曹植的诗歌中表现了较前人远为敏锐复杂的心理内容。包括个人生命得不到舒展的悲痛,以及个人意识初步觉醒但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寂寞。"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泣,孤兽索群,如此凄厉而又悲惨的画面,其中渗透出的对人生的绝望是以前的诗歌从未所见的。只有个人意识的觉醒,才能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这种人生无法自己把握的身不由己的痛苦。

曹植评价为什么那么高(曹植为什么能得到)(2)

2、 有意为诗,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声色交错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而曹植正是这文学自觉的杰出代表。他感情浓烈的慷慨悲歌有力地证明,诗歌不再是经学政治的附庸,而是诗人充满个性和情感的心声。他的诗歌语言华美,情感浓烈,声色鲜明,胡应麟评之为:"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极赡,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诗薮》),即是指曹植在文学自觉,即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不同前人的飞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颻,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美女篇》)寥寥数语,美女顾盼神飞的姿容便如在目前,且对仗极为工整,句句押韵,声色交错,美轮美奂,令人目眩神迷,读来朗朗上口。

其次,曹植善于起调,工于发端,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七哀》诗开头两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开头便给人以恍惚迷离之感,以月光流转不定来比喻思妇内心的摇漾不定的心理。再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用高树面临的烈风以及海水的波涛汹涌来暗示环境的险恶以及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不安,定全诗的基调。

最后,曹植的诗歌注重语言锤炼,有回环往复之美,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炼字"。如"凝霜依玉除,清风飘飞阁。"(《增丁仪》)其中"依""飘"两字显然经过精心锤炼,更加凸显诗意,也蕴含了更丰富的美感。

曹植评价为什么那么高(曹植为什么能得到)(3)

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钟嵘评价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卓尔不群"(《诗品》),在辞赋方面,他也有卓越的成就,《洛神赋》一篇,便足以奠定他在辞赋史上的地位,"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他对洛神的这种赞美与向往,何尝不是他个人才华横溢,品质高洁的最好诠释。他的诗赋,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使建安文学在慷慨悲凉与华美壮丽两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他的去世,也标志了一个激情昂扬的文学时代的终结,但他的诗歌艺术以及卓尔不群的品质亦为后世李白等伟大诗人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