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任性

白云区这家企业

一度有机会成为苹果iPad的供应商

但经过一番考虑后

最终还是放弃了

这个在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机会

有没有任性(够任性)(1)

这家企业的客户名单上,有ABB、BRUNSWICK(宾士域)、DOMINO(多米诺)、TARGRAY(特锐)、AKVA等世界顶级企业;这还是一家“任性”的企业,每个行业只选一个客户,每个客户必须排在行业前三位……

这家名叫广州里工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里工实业)的企业,从白云湖街环滘村的橡塑五金厂起步,创始人农民出身,转型进入机械加工行业,生产出世界一流的精密设备,并成为白云区最早一批敢吃“螃蟹”的精密加工厂商。

有没有任性(够任性)(2)

“在检测设备的投入上不惜成本”

经典车间、发现车间、未来车间……走进里工实业车间,从其设置就可以窥探出,里工实业的发展更新迭代之路,从最传统的机械加工车间到配备世界一流设备的生产车间,勾勒出里工实业传统制造与现代制造的融合。

“经典车间”正是里工实业起步的地方,这里摆放着车床、铣床等传统机械加工设备,从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小五金厂并没有太大区别,同样有轰鸣的机器声,机器上散落着油迹斑点,熟练的技工埋头加工金属产品。里工实业创始人、总经理李庆光介绍说,这种半机械半手工的加工模式,目前智能机器还无法取代,出货量也不多。

这里还见证了里工实业发展的1.0阶段——人机结合。成立于1985年,原本生产橡胶密封圈、食品包装和啤酒罐装的橡塑五金厂,正逢数控机床进入中国,里工实业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趋势,1993年购入第一台CNC(数控机床),2002年购入加工中心,2005年成为ABB动力总成以及供应商。由此里工实业开启2.0阶段——人机配合。

伴随着这个过程,为里工实业产品品质保驾护航的“发现车间”也建立起来。这里排列着历年来引入的大型检测设备,其中最为李庆光津津乐道的一台机器,是1994年花了94万元购买的。“当时这个价钱可以在天河区买6套房子。”李庆光说,里工实业在检测设备的投入上几乎是不惜血本,在同类型的企业中,能引入这样的机器也是少之又少。

墙上的电子屏随时显示着车间温度,要让这些“娇气”的检测设备稳定,必须24小时保持21℃的恒温,仅电费一笔开销就不含糊,有时一天就要花去2000元。“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这是李庆光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代表里工实业技术水平的则是“未来车间”,这里有6台五轴联动智能化设备,机器人机械臂灵巧地抓起金属材料,准确地投放到机床槽内,程序人员只需通过电脑将程序代入,机床便开始运转。经过五轴联动切削和切削液不断喷射,生产出来的成品泛发出金属的光泽。

整个过程运用了白钢平刀、倒角、扩孔等多达10种直径不同的刀具,短短几分钟内,这些普通的金属材料变身精细的工业模具。随后,模具将销往美国、德国、丹麦、挪威等国家。

从2008年购入第一台五轴CNC开始,里工实业步入3.0阶段——人机互动,此外还采购了哈斯车削中心SL-10、ST-20,立式加工中心VF-2SS、VF-2DYT等设备,与国际标准相接轨,2016年,经过智能化改造后,里工实业开始转向人机协作,并成为Brother兄弟集团一级供应商。

有没有任性(够任性)(3)

“把一米的市场挖了一公里深”

凭借过硬的生产品质和优异的用户体验,与里工实业紧密合作的客户包括ABB、Domino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在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的大环境下,里工实业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率。李庆光说,预计2016年实收将达到7000万元。

“同样的图纸,由我们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要更好。”李庆光说,就是这样最小的活儿,也要努力做到最好,关注每个细节,苛求完美,并持之以恒把每件产品都当成艺术品。

在他看来,在制造业比较出色的德国和日本,有大量专注于每一个很小的零部件的家族企业,正是他们支撑起来了一个制造强国的品牌、品质和信誉,这些散落在各行各业的“工匠”的发展思路与里工实业不谋而合。

实际上,里工实业也有不少机会扩大生产规模,但依然选择了“小而美”“小而专”的精品路线,实现个性化生产。更为“任性”的是,里工实业每个行业只有一个客户,每个客户必须排在行业前三位,这样的客户多在引领时代潮流,同时,每年淘汰一个客户,并培育一个小微创新客户。

“里工实业平均每天生产的有一两百个品类。”李庆光的小儿子、里工实业执行总裁李卫铳介绍说,里工实业执着地把单个客户的全系列产品做全,这样企业与客户的黏度非常高,“别人是把市场开拓了一公里宽,我们是把一米的市场挖了一公里深”。

里工实业一度也有机会成为苹果IPAD的供应商,但经过一番考虑后,里工实业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在别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机会。“苹果的需要量比较大,里工实业必然要扩大规模,调动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最终很容易影响其他产品的生产。”李卫铳说,如果一旦某个产品产量达到90%以上,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很容易“受伤”。

里工实业的“接力棒”传到了李卫铳手上,但与很多“企二代”不愿意接手父辈的制造业不同,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李卫铳却欣然接手了与其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制造业。

除了坚持制造业外,李卫铳有更多自己的思考,并开始引入战略规划和资本投资。例如,里工实业还计划收购丹麦一家设计公司,同时,围绕上下游产业链,推行“裂变式创业”的企业扩张模式。近段时间,李卫铳就忙着在白云和番禺两地跑。在番禺,他建立起了一个智能技术研发团队,服务对象并不限于里工实业。同时,里工实业还联合其它企业合作开发智能机器人视觉识别系统、智能机器人听觉系统等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不断完善里工的“生态圈”。

“未来,如果其中好的项目成长壮大,再反向接管里工实业也是有可能。”李卫铳说,企业最害怕的是因为“惯性思维”而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而家族企业可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并且可以融入一些制度设计,与时代更好地接轨。

来源 | 南方日报

图文整理 | 轩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