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不同于当时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相信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相信只要提供适宜的氛围,人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那么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看,叫做心理健康呢?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中有所表达,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健康15个特点?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本主义心理健康15个特点(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心理健康)

人本主义心理健康15个特点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不同于当时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相信人具有建设性和自我实现的潜能,相信只要提供适宜的氛围,人的潜能就能被开发出来。那么以人本主义的视角来看,叫做心理健康呢?罗杰斯在他的《个人形成论》中有所表达。

在罗杰斯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或个人形成的过程就是------成为他的真实自我,而这样的人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成是人本主义认为心理更健康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人。到底拥有什么样的特质才算是心理更健康的人呢,或者说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往哪些方向发展呢?罗杰斯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当然他也表示这些特点都只是一种倾向性可能没有人能完全达到这种状态。

一、对经验开放

我们在世界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的经历,通过自己的经历每个人也都形成了自己对人、事、物的想法和观念,心理更健康的人对这些经验的态度会更为开放。也就是说可以更客观清晰地认识到现在所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中,他不会因为自己过去的经验就拥有固定的认知,如:认定所有的树都是绿的、所有的男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或者都必须要保持坚强、所有的女人都难以接近的或者都应该是温柔的、所有的失败经历都会证明自己是个笨蛋等等。这样的人能够以开放的、客观的眼光、真实的、全面的对待新的人、或新的事物和问题,能够容忍不确定性,并接受更多可能产生内在冲突的情景。

二、信任自己的有机体

信任自己的有机体似乎建立在对经验开放之上,当一个人对经验开放的时候,对自身的经验也是保持开放的,他会如实的感受到自己拥有的所有经验和情感,发现自己的有机体是值得信任的,从而更容易发现每个情境中最令人满意的行为方式。如,有一些人在酒桌上会觉得“喝酒嘛,我能应付”,但其实如果他对自己所有的经验都保持开放,就会发现,他是很容易喝醉的。而当一个人能够对经验开放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客观的看待自己的各种情况,他会越来越信任自己的身体的自发反应,相信机体告诉自己的东西具有指引自己抉择的价值,并会越来越接纳和喜爱自己身上的复杂性、丰富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感、冲动和想法,能够与机体的反应和睦相处。

三、内在的评价源

心理更健康的人,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不依赖别人为他做出决定和选择,他的评价源在自己内部,做出选择也基本取决于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在做抉择的时候会考虑的是“我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正令我满意?这种生活能否表达真正的自我?”而不是陷在自己的角色或别人的评价中,去迎合他人、取悦他人,去做感觉自己“应该”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人更有力量,也更能为自己负责。

四、成为过程的意志

最后一个特点有些难描述,成为过程的意志所表达的是在咨询过程中越来越健康的来访者倾向于将自己作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追求达到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他会感觉生活的过程就如同个人处在一条经验的河流中,人在中间不断学习,发现新的自我的生成和变化,并乐于接受这种流动性,甚至非常欣赏自己的流动性,而不是将自己看作固定不变的物质,不是为了一个“目的地”(如“提高工作效率”“婚姻美满”)而生活。

总的来说,罗杰斯认为的人生目标或心理健康的目标便是使人们远离自我隐瞒(如我们的人格面具、自我欺骗等),远离成为他人的某种期望(父母或社会给予的“应该”“必须”等等),而允许他自己自由地成为他真实的自我这样一个变化流动的过程。

很多人觉得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绝对的0和1的关系,要么是、要么不是,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普通人的心理状况更多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是在某些阶段之上我们的心理情况足以应对生活,那么我们称之为心理健康。而完全的健康、自我接纳、完全做到以上几点、成为真实的自我是很难的,就像罗杰斯所说的,可能没有人能完全达到这样的状态,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生活之道。

参考文献:卡尔·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2004江光荣.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2021

本文作者:豸惠心理平台心理咨询师 吴柔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