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里的个人修炼和立志(素书能容人才是用人的智慧根本)(1)

一、

用人的智慧不是在于手段和技巧,而在于胸怀,首先能够容纳每个人存在的错误问题,才能发挥他的正面作用。

不管是面对下属还是自己身边的平级,很多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过度自以为是,容不下对方存在的问题,从而错失了对方存在的有效价值。

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要用其长处,避其短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人聚之时,就是事成之时,因为团结的力量超乎个人的想象。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得到人才就会安全,失去人才则很危险。

用人最好的状态首先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对方的存在,虽然说用人需要有一定的底线和标准,但是在苛刻的标准之外,更应该有一种通融和接纳的态度。

素书里的个人修炼和立志(素书能容人才是用人的智慧根本)(2)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正是因为手下有一批精兵良将,如韩信、英布、彭越等人,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优势。

但最初这些人并不是在刘邦手下,而是在刘邦的对手项羽的手下谋事,三人都有着不同的智慧谋略,但是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

于是,在轻易的挑拨之下,他们离开了一贯孤芳自赏的项羽,最后都归服了刘邦。

到了刘邦这里,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英布和彭越为王,毫不怀疑地信任他们,将他们捧上高位,而他们也不负所望,消灭了强大的齐国,也除掉了残暴的楚国,为刘邦平定天下,成就了大功。

面对同样一群人,项羽正是因为失去人才而失败,刘邦正是因为得到人才而成功,这个更好的诠释了那一句“人聚财来,人去财散”的道理。

就像刘邦用的这三个人一样,这三个人没有得到项羽的重用,除了项羽本身过于孤傲的性格之外,这三人本身也是存在缺点的,而聪明的刘邦一定也知道他们的缺点,但是能够放下缺点去任用一个人,才抓住他的才能,这就是用人的重点。

素书里的个人修炼和立志(素书能容人才是用人的智慧根本)(3)

不要总盯着别人的缺点是什么,多看一下自己该用什么样的德行和态度留住这个人,让他发挥出相应的优点。

二、

《道德经》之中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做事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正面斗争,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之时,唐太宗李世民忧心如焚,多次率领百官求雨未成,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并且让群臣各自列举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这个事情让武将常何非常为难,常何回到家中,刚好遇到落魄的朋友马周前来拜访,常何与马周聊起这个事情,马周不假思索,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优美。

第二天,常何将这二十多条建议呈现给太宗,太宗看了非常满意,但是想到常何乃是一介武夫,不可能有这种文采,就问他这是谁写的?

素书里的个人修炼和立志(素书能容人才是用人的智慧根本)(4)

常何就如实相告,说:“自己有个朋友叫马周,家境贫寒,但是勤奋好学,才学出众,性情孤傲,所以郁郁不得志,以前他在地方教书时,常受地方官排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离家远游,现在他来到这里,住在我家,也是当今的大奇人。”

太宗听了之后非常高兴,隐隐约约觉得这是个人才,就奖赏给常何三百批布,表彰他推荐人才有功,并且传诏书,派常何回家请马周前来。

太宗等了半个时辰,马周仍然没来,太宗求贤心切,亲自派官员驾着四马彩车去请马周。

又过了半个时辰还是没见人,太宗又派了一辆四马彩车前去催促,这就是唐太宗礼贤下士,三请马周的故事。

唐太宗见到马周之后,跟他从尧舜禹的德治天下到儒学的思想精华,聊的不亦乐乎,马周对答如流,让唐太宗极为赞赏和愉快。

后来唐太宗任命马周为官,马周为官之后谦虚谨慎,大胆改革,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后来在马周病危之时,唐太宗还亲自为他熬药。

从这件事情上不难看出唐太宗用人的态度,以及求贤的渴望,之所以有唐朝盛世,自然离不开唐太宗这样谦虚低下的用人作风。

素书里的个人修炼和立志(素书能容人才是用人的智慧根本)(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想要创造功业,必然要有容人的态度,否则必然孤立无援。

不要因为自己高洁而嘲笑别人污浊,不要因为自己污浊而嘲笑别人清高。

世间没有绝对,有的时候你看不上的一些小人,反而对建立功业有很大帮助,能容人,才是用人的重要基础。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