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有没有产生过一个疑问?那就是《资治通鉴》之中有很多错漏之处,不由得让人怀疑司马光的水平。但是若是我们结合《资治通鉴》的写作背景和它的错漏之处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司马光其实是故意犯错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资治通鉴》的写作背景

我们现在很多人把《资治通鉴》当作一本历史工具书来看,通过《资治通鉴》来学习历史。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却忽略了《资治通鉴》的创作目的。司马光写这本书,不是想记录历史,而是想写给皇帝看,给皇帝充当治国理政的工具。

正如同《资治通鉴》的名字的来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样,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帝王看的帝王书。

司马光是个政治家,他的《资治通鉴》既然是写给皇上看的,那么在其中必然会掺杂很多“私货”,即其中有着很多司马光自己的思想。《资治通鉴》的开篇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的,为什么选择了一个这个时候呢?因为这之前的历史已经被左丘明给写了,这本书就是左丘明所著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氏春秋》,司马光很喜欢读《左氏春秋》,在《宋史》中记载为: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

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这本书还有继承先贤之学,延续先贤精神的目的。左丘明作《左氏春秋》的目的正是: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既然继承了左丘明的思想,那么司马光在书中自然也会多有体现。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1)

司马光这本书实际上是接着《春秋左氏传》写的



现在我们明确了司马光的写作背景了:这本书一是给天子看,作为天子治理朝政的辅助工作;二是继承春秋之道,希望起到褒贬善恶,唤醒人心的作用。而司马光在之后的写作之中也会充分贯彻这两点,甚至不惜产生错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工夫

《资治通鉴》中有很多错漏,这是因为司马光技术不行吗?清代人就关于此事对司马光进行过嘲笑,但是说实话,这种嘲笑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对的。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这本书,耗时二十多年,背后还有着一个强大的团队(如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还有着国家拨的经费若干。写完这本书之后,司马光曾经如此形容自己的状态:

“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不是我们现在随便写几本书就捞钱的无良作家,他耗尽心血写完了这本书,自然是希望这本书尽善尽美。如果说有一些部分司马光感觉有异议,他会选择将其摘出来单独附录,这些附录一多,居然有了一本新书,即《资治通鉴考异》。通过这本《资治通鉴考异》,我们就知道司马光不是简简单单写写敷衍了事。我们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来佐证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所下的考证工夫。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2)

《资治通鉴考异》

在隋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势力叫做薛举,他的儿子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薛仁果”,一种是“薛仁杲”。换成一般人的话,可能就敷衍了事过去了。我甚至见过有的书里面,前有薛仁果,后有薛仁杲,简直是让人贻笑大方。

但是司马光较真啊,他非要考证出来这个人究竟叫什么。因此司马光查阅了《唐高祖实录》,发现里面既有“薛仁果”,也有“薛仁杲”的叫法。后司马光又查阅了七八种史书,例如说《太宗纪》、《薛举传》、《唐历》、《太宗实录》、《革命纪》等,最终得出这个人叫做“薛仁果”。就这样还不算,司马光还用到了昭陵六骏的铭文,其中写到:

“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

这个石刻史料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经过了这一番严密的考证之后,司马光才最终确定了此人的名字应该是“薛仁果”。我看到这一段史料的时候,对司马光的考证工夫感到十分佩服。现在中国史学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唐史的时候,往往石刻史料是非常流行的。而早在千年之前,宋朝的司马光已经开始运用石刻史料对于历史进行考证了。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考证方面可以说是下了大工夫。

既然司马光下了大工夫进行考证,为何《资治通鉴》中还是会有很多错漏之处呢?这就涉及到司马光的价值取向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3)

昭陵六骏之白蹄乌

三、司马光的写作目的

司马光这本《资治通鉴》,其实我们可以给它起一个别名,那就是《司马光教你如何做一个好皇帝》。这本书说白了就是教皇帝如何成为一个好皇帝。因此整本书都充满了堂堂正正的“王道思想”,摒弃了很多阴谋诡计之类的不良成分,完全是帝王教科书中的“正能量书籍”。

我们就写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那就是刘备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何写刘备的呢?据记载:

“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我们概括一下司马光笔下的刘备,那就是帝王之后,家境贫寒,帝王之相,胸有大志,心怀城府。司马光在此处要教导皇帝的东西就很明显了,那就是帝王之业,困难重重,即便你面临了困难,你有刘备苦吗?编草鞋买凉席子的刘备都能建立起一番大业,那么作为帝王的你更没问题了。做帝王,要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内心和深深的城府!这么一看,司马光的书真的很正能量啊!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4)

司马光笔下的刘备,不折不扣的正能量人物

但是《三国志》中的刘备是怎么样的呢?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写刘备: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在《三国志》中,刘备摇身一变,从一个落魄的帝王之后变成了一个村中的黑老大。我们概括一下陈寿笔下的刘备,那就是家境贫寒,喜欢摆阔,不爱读书,交接小混混。如果皇帝看了这些书,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哦,刘备不爱读书,但是他也成了皇帝,他还喜欢玩狗、玩马、玩音乐、玩衣服,那么我也玩玩也没关系的。

你看,同样是写刘备的东西,但是经过了司马光的删改之后,刘备就从黑老大变成了一个正能量人物,一个非常励志的落魄帝王。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是教皇帝如何做一个好皇帝,不是教皇帝如何做一个小混混,因此就把里面负能量的东西都删去了,剩下的东西则是满满的正能量!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5)

《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非常正能量了

除了教导帝王外,司马光还在这本书中引导皇帝如何解决宋朝面临的问题。宋朝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宋朝的边境问题,例如说面对辽和西夏应该怎么办。

司马光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战派,这里的反战不是说司马光挨打不还手,而是司马光反对主动开边衅。司马光曾经在河东路任职,他认为保护边界的方法在于禁绝边民、修建堡垒、断绝互市、不主动出击。结果在司马光任职期间,出现了将军郭恩醉酒出击西夏,结果大败而归、最终自杀的事件。这一事件与司马光的想法相违背,我想对司马光的内心世界也是有很大的触动的。司马光便更加坚定了自己反战的思想。司马光曾经上书皇帝:

“時方賢此二人,故邊臣皆以生事為能,漸不可長。宜敕邊吏,疆埸細故輒以矢刃相加者,罪之。”

在司马光看来,当时的边关众将为了彰显自己的价值,往往都主动挑起事端,然后显示自己的才能,这种风气是不能助长的。因此应当选择官员去边境监督将领,避免各将领轻易大动干戈恶化与西夏的关系。司马光不仅在现实中践行这种思想,而且将这种思想写在了《资治通鉴》之中,化用史事来劝导皇帝不要轻易开边衅。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6)

司马光属于积极反战的典型

例如说司马光就写了一个武则天时候的历史事件:当时突厥首领默啜骚扰唐边界,结果被人杀了,然后那个人拿着默啜的首级找边关将领郝灵荃要封赏。郝灵荃认为这个事情是大功一件,因此就上报朝廷。结果当时朝中丞相宋璟认为如果表彰了郝灵荃,那么就等于鼓动边关众将去袭杀突厥将领,这是不好风气的开始,因此就没有表彰郝灵荃。

然后很多人都觉得,郝灵荃这个人根本不算有功,只不过是捡了个现成功劳,不封赏他也是正常。司马光也知道这一点,但是司马光却要一五一十地将宋璟的话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而不是直接阐述郝灵荃不封的原因。我们结合当时司马光所处的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光这一段故事实际上是写给皇帝看的,告诉皇帝不要轻易挑起边衅,也不要鼓励这种行为。

但是很无奈的是,宋神宗是一个蛮想有作为的人,并没有听从司马光的劝告,而是发动了对于西夏的战争。在这场永乐城之战中,宋军将校伤亡200多人,损失民工20多万人,最终宋神宗也因此失去了开拓之心。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每一个事情,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其背后深深的含义的。这种含义可能宋代人更能看出来,换成了我们现代人看可能就读不出背后非常深的一层层寓意了。套用姜鹏老师的一段话:

“《资治通鉴》没有一个字是在讲宋朝,但是它每一个字都是在讲宋朝。”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7)

姜鹏老师我很喜欢

四、总结

因此综上来说,《资治通鉴》这本书本身的意义在于帝王教科书而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历史书。因此各位在通过《资治通鉴》了解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小心里面的错漏之处。

但是如果我们结合着宋朝的历史来看《资治通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许许多多有趣的地方,这本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在讲宋朝的现实,也是在讲治国方针,司马光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什么时候写的(错漏百出的资治通鉴背后是司马光的忠君之心与宋朝形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