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1)

厉害!

广西这七个地方被国家部委命名!

快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名单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175个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入选,其中,广西7个。分别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 三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鱼峰区 鱼峰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 牛娘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 绣球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黄泥鼓舞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2)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设立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自1987年起开展评审命名和建设工作,命名周期为3年。根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能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地方,必须具有某一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民间文化艺术,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特定区域,主要指乡镇(街道),也包括部分县(县级市、区)。可以说,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基层乡村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代兴起的其他文化艺术形式。

一起来看看这些上榜的地方吧!

▼▼▼

★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三声部民歌★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3)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本县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个旋律,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

2007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参加第四届中国蒲公英维也纳夏季音乐会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展演,向世界展示了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艺术魅力。

★柳州市鱼峰区鱼峰歌圩★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4)

相传柳州鱼峰山是壮族歌仙“刘三姐”传歌和骑鱼升天成仙的地方,当山歌手斗唱时,鱼峰山也汇集了从各路来赶“歌圩”的人们。不管是歌才横溢的“歌王”,还是只有些许“点墨”的初学者,都能在这找到对手。你来我往的山歌此起彼伏,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听者捧腹大笑。

“鱼峰歌圩”先后列入柳州市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鱼峰区也先后获得自治区级2012-2014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国家级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同时积极打造柳州首个政府扶持的少年儿童艺术团––“小歌仙”艺术团。成立至今,两次荣获国家级金奖,成为鱼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桂林市永福县彩调★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5)

彩调距今有250多年历史,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民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已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9年,广西创作出著名的剧目《刘三姐》,并在广西及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成为彩调这一艺术剧种的最高成就。

永福是彩调的发源地,彩调在永福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该县还有84支农村业余彩调队活跃在田间地头。

★梧州市岑溪市牛娘戏★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6)

说起牛娘戏,不少梧州人尤其是岑溪市民都不会感到陌生,它用四三结构的七字句,平易近人的岑溪话,唱出了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一个个小故事。

牛娘戏是植根于田野乡间的原生戏剧艺术,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戏曲音乐、唱腔艺术和表演程式,表演形式独特,地方色彩浓厚,入选了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岑溪市大力推进牛娘戏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牛娘戏创作展演,加强牛娘戏理论研究,开展牛娘戏进校园、进乡村活动。

★玉林市博白县桂南采茶戏★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7)

大型新编桂南采茶剧《绿珠女传奇》

桂南采茶戏于明朝从江西传入博白,经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成为独具桂南风格的剧种。博白采茶戏通过不断地吸收、借鉴、融合民间曲调,逐渐演变、丰富、发展成为采用客家话、地佬话、白话(粤语)、普通话演唱的桂南风格采茶戏,有较强的适应性。

具有独特风格的博白采茶戏曾风行一时,上世纪70年代,博白推出的大型桂南采茶戏《梁祝》成功上演。2006年5月,桂南采茶戏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剧种。

★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绣球★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8)

靖西市新靖镇是远近闻名的“绣球之乡”,镇上的旧州街居住的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为了弘扬壮族绣球文化,当地还建立了绣球博物馆,鼓励本地学校开设织绣球的选修课,以此来传承这门技艺。走进旧州街,不时可以看到当地群众在堂前屋后缝制绣球。有的人还将制作好的绣球陈列在架子上,供游人挑选。这些色彩鲜艳、大小不一的绣球大多是用绸布缝制,上面用手工刺绣出各种图案,然后缀以珠子、流苏,售价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黄泥鼓舞★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9)

黄泥鼓舞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同胞祭祀盘王的一种舞蹈,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六巷村下古陈屯的瑶族同胞坚守这份文化遗产,并成立黄泥鼓舞表演队,用古老的民族文化振兴古老的瑶族村寨。

涨知识了,

咱们广西的民间文化艺术真是棒棒哒,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10)

你了解几个呢?

希望这些文化艺术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一起来为家乡点赞!

广西100个示范县公示(广西七地上榜这份国家级名单)(11)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