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东临东海,西邻南平,地处福建闽东地区,素有“海上天湖,佛国仙都,百里画廊”的美誉。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1)


宁德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既有霞浦黄瓜山遗址(距今3500年历史)、福鼎南广古窑址、马栏山遗址,霞浦大京、屏南甘棠等古城堡;蕉城中兴紫国师塔、兴云寺舍得塔、古田吉祥寺塔等古塔等名胜古迹;又有开闽第一仕士薛令之、抗倭英雄戚继光、林振翰、林聪、谢翱、袁天禄等历史名人祠墓。


来到小城宁德,除了欣赏这里的山山水水外,一定要品尝当地的特色饮食,扁肉、拌面、牛肉丸、魔芋、珠蚶、剑蛏、鸳鸯面、光饼等等。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2)


穆阳线面

穆阳线面是福安特产,其历史可追溯至680年前。数百年来,穆阳线面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有着不同的配方。与福州等地的线面相比,穆阳线面更具色泽洁白、线条细匀、拉开可长达数米,细如发丝亦柔韧有余等优点。


另外,穆阳线面制作完成后,要分成一绺一绺,不能切断,收成大约0.6米的长度,然后用红丝线扎住“头部”称为“只”,一公斤分为八“只”,这就是传统的“红头线面”。福安当地百姓不仅过生日,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尤其寿诞)时,穆阳线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因此在福安,线面亦有“寿面”之称。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3)


古田油炸鬼

油条是古田最常见的小吃,油条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中已有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另据《清稗类钞》中记载:“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南宋时期,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岳飞,国人憎恨秦桧误国,所以用面制成人形下油锅炸之,以解心头之恨,并称之为“油炸桧”。油条由此演变而来。


古田油条有一点是绝无仅有的,那就是它的香酥可口,入口即化。古田的的清晨,一条街上只要有一个摊子在炸油条,整条街都会弥漫浓浓的油香,真是让人无法拒绝!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4)


气糕

把粳米碾成粉,然后放在木制杯状模型里,放在炊锅里蒸熟。气糕中间放少许红糖或白糖,顶上也放些红糖或白糖。


海蛎包

用米浆、海蛎、葱等制作而成。即取少量米浆置干浅圆状瓢中,薄盖其底,后置适量海蛎、葱为作馅,再盖上米浆密封后,炸后金黄色便可食用。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5)


鸳鸯面

“鸳鸯面”俗名“苦椎面”,食用时须将干鸳鸯果在沸水中滚熟,放清水里浸漂使之发秀,沥水干,加鸡、虾仁燔炒,不糊不碎,条条伶俐。若以一把鱼腥草,加猪骨汤清焖鸳鸯果,食之更加清爽可口。


周宁魔芋

原料是山中的一种蕨类植物,其块茎含有丰富的淀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种生物碱,经过加工后成为一种极有弹性的美味食品,热炒凉拌都很好吃。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6)


光饼

在福州、宁德地区百多种地方风味小吃中,光饼是最粗的一种。它的原料仅为面粉、碱面、盐巴,另加一点芝麻,形状如银元般大。与抹了油加了调料的北京麻酱烧饼、江苏黄桥烧饼等相比,确实差了点意思。不过,不可小觑它,这光饼还是大有来头的。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由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时所创,后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为了纪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


宁德美食众多,如要全部吃上一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里可不止有美食哦,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是当地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


福建宁德家乡的风俗习惯(福建宁德的饮食文化)(7)


说起这屏南廊桥走桥习俗,在不同的县域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周宁、屏南、政和一带一般在五月初五,庆元在五月初六走。身着我国古代传统服饰,肩上的扁担两头也挂着红花,一头是粽子,另一头是祭祀的纸钱元宝。他们在领头妇女有节奏的木鱼声中,她们绕着古桥走着独特的桥步,嘴里念着古老的桥经。绕桥走了数圈,念过走桥经和划船经之后,妇女们将肩挑的粽子从桥上抛到溪中。这种端午节祭祀屈原的方式主要流传于福建省的屏南、政和一带。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