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朋友被裁员了,她很焦虑,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

我安慰她说,几年前我的一位前同事是做产品经理的,后来转型做保险了,现在做得还挺好的,你是不是也可以试一下?

这位同事说:我自己从来都不信保险,也从来都不买保险,所以也不可能去卖保险。

其实,不少人与这位同事的认知相同,认为保险是可有可无的,和自己没啥关系。

最近,我在读《保险的未来》,了解到保险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足轻重,其实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保障手段。

保险的认知和理解(读保险的未来理解保险)(1)

保险未来

保险小到对个人和家庭救急救难;大到作为补充社会福利的重要工具,保障社会安定和可持续发展。

而未来的保险区别于传统保险,则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减量管理”降低风险。

1、保险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关注并解决代际关系,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保险的基本属性和核心诉求也是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可谓不谋而合。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看,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以丰补歉、耕三余一、同舟共济、成人达己等保险思想,均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2、未来的社会“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保险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重要工具。

面向未来,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把能够交给市场管理的职能剥离出去,努力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因此,需要对传统的“举国体制”进行系统性反思和完善。

第一,“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取向,即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原则上能够由市场实现的社会管理职能不应由政府承担。

第二,由行政机构负责灾后重建的工作,更多的是采用救灾与救济的模式,这种模式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行政效率问题。由于缺乏一种内生性制约机制,往往效率不高,同时,还容易出现舞弊和腐败问题。

第三,我国灾害救助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对口支援”,相当于地区间财富转移支付,这种模式容易产生新的不公平。

第四,容易产生银行系统风险问题,通过按揭买房的灾民面临很大的还款压力,城市居民也面临“因灾返贫”的问题。

第五,举国体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无形中淡化了国民的风险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3、保险服务扶贫开发有其独特优势,保险在扶贫上有三大优势,保险扶贫工作也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1)一是优化扶贫资源配置,通过保险的大数法则和风险分散原理,可以放大扶贫资金的使用效应。

2)二是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通过保险的商业和市场化运作模式,能够针对贫困户和特困户开展专项保险,确保扶贫资金的定点和定向投放。

3)三是能够拓宽金融扶贫领域,保险可以发挥增信功能、支持信贷扶贫,保险资金可以支持民生脱贫、产业脱贫项目,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金融深化。

4、未来保险不同于传统保险的要点在于“减量管理”的模式降低风险。

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的特点是基于价值转移的再分配管理:成立保险基金,并在被保险人范围内按照大数定律进行再分配。这是一种基于静态、存量,或者等量的管理。面向未来,这种模式将面临挑战。

解决之路是基于价值创造的动态、减量和分享式的管理。

减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在价值创造理念的主导下,在制度创新和科技赋能的条件下,利用保险“集团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地位和力量,发挥保险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积极主动地干预并改善风险暴露情况,特别是基础环境的改善,从而实现社会风险总暴露的降低,不仅使社会风险总损失减少,更将减量管理的经济成果惠及被保险人和保险行业。

风险就是不确定性,人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职业危机、中年危机这件事就是人这一生大概率会遇到的事,即使是公司老板和CEO也不例外。

比如格林伯格这种富有创新精神而又精明强悍的CEO也会遇到被迫离开亲自创建的AIG的尴尬;

而能像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以及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顺利交接退出的老板就不多;

能像巴菲特、芒格那样老而弥坚,从容地干的能拒绝退休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一般人应对职业危机的方式就是类似静态、存量的风险管理方式,把现在手上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做好,让领导对你满意,降低别人替代你来做你的事的风险。

然而,现在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岗位越来越少了,即便是有,公司也会考虑公司层面的风险,帮你找一个备份。既然公司换个CEO都能继续,你的岗位能有多大概率不可替代呢?所以,这种应对职业危机的应对方式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而用“减量管理”的方式应对职业危机,就是用“未雨绸缪”的思想,以动态、减量的方式管理职业风险。

根据社会需要以及兴趣爱好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不仅在工作岗位范围内是专家,同时还有能力做其他岗位甚至其他行业领域范围能做到专家。万一你的岗位被更便宜或者更年轻的后来者替代了,你还有能力切换到其他岗位甚至其他行业去。

这样就能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职业危机发生的概率。

5、医疗(健康)保险难题的根源在于面临双重压力。

一方面,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普遍、均衡和公平供给形成的压力。同时,支付能力和监管能力也成为制约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各个利益主体道德风险聚集的压力,以及公共主体可能“缺位”带来的监管无效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受害者,因此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对于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解决:

第一、要解决“支付与定价主体一致”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化的制度实现支付与定价主体一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比如商业保险就是最典型的市场制度安排,也可以实现支付与定价主体统一。

第二、解决“相对不对称”问题需要基础和系统性解决,需要制度安排:一方面提升人们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将卫生、生理、医疗和健康管理纳入基础教育,并成为终身教育的内容,促进国民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将大幅度降低全社会的卫生和医疗成本支出,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第三、绝对不对称”是人类作为集体,对生命认知的不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理论和技术的局限,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是相对有限的。随着以人类基因组项目为代表的“数字生命”时代的到来,生命科学的一系列基础理论和技术将实现突破,为破解“绝对不对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6、养老保障是需要提前思考问题

随着人口的减少,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

1)社保规模减少。

首先,这意味着,国家的社保资金池会逐渐萎缩,一方面是缴纳社保的年轻人减少了,即资金输入减少,另一方面是老龄化人口增多,即资金支出端增多。也就意味着单独靠养老金或者医保无法解决长期护理问题。

2)家庭养老的格局变化。

以前的家庭养老可能是一大家子老老小小在一起,未来可能就是一个人养老(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小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一个人养老势必会需要外在的护理机构来协助。

中国也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有3方面的问题:

1)社保出现缺口

社保支出越来越大,有可能出现缺口。目前的政策已能看出,仅靠国家一己之力无法妥善安排所有人的养老问题,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作用。坚持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并重。

2)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激增

当老龄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的需求就会成为国家集中力量要解决的问题。而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就是其中一个,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可能是一个趋势。

3)护理服务的质量与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护理服务业长期存在“质”和“量”的问题,当代老年人需要好的护理服务的需求与护理服务的现状存在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人工智能。

所以,尽管今天我们父母的退休工资用来养老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未来轮到我们自己养老时,想要单依靠社会发的退休工资,机会没有可行性。从日本那些银发的出租车司机和店员身上,就能映射出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面临的养老问题。

从全球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总体情况看,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基本制度框架已基本趋同,建立多支柱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通常是三支柱模式。

第一支柱:法律强制的公共养老金。

第二支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储蓄计划。

我个人也会基于社会的这一套机制去准备自己的养老金:我个人工作中参加了社保,所以能够享受到公共养老金;公司和我共同缴纳了养老金;我个人目前除了定投给孩子准备成长基金外,还买了少量年金险,并做了一些定投为自己规划养老,另外,老了以后可以,以房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