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梁启超都是近代史上两个关键的人物,近代史的进程无论怎样都绕不过他们,他们也是著名的师徒,两人共谋大业,创立了维新派,主张变法改革,推动历史的进程。

两人初识,一唱一和

康有为梁启超差距(康有为和梁启超)(1)

康有为

康有为出生在一个学习传统理学的封建地主家庭,但是对于科举那一套,他却不以为意,所以几次考试都失败告终,成为了一名“监生”。他一心向往新事物,所以在游历香港之后,他开始对外国实行的“法制”制度和君主立宪制产生了向往。并逐渐成为了推广新知识新制度的代表人物,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声名。

康有为三十三岁时,梁启超年仅十八岁,但已经取得了第八名举人的身份。古代非常看重科名的等级,所以从科举制度的角度看,梁启超算是康有为的“前辈”,但是当十八岁的梁启超见到康有为时,突然发现自己“所学无一用”,不过是些求取功名的敲门砖,他所看重的学说在康有为看来不过是一些糟粕,“如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他晚年回忆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给梁启超带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公车上书,共谋变法

深受康有为影响的梁启超放弃了旧学,改投康有为门下,成为了康有为的学生和康有为变法路上的左膀右臂。之后两人共同谋求改革大业,推动君主立宪的制度,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虽然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戊戌维新运动在开启民智,推动资产阶级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了法国和日本,国内发生了“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的惨案。

康有为梁启超差距(康有为和梁启超)(2)

公车上书

前进还是倒退,师生意见分歧

就是在戊戌政变之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开始发生了分歧,康有为拿着光绪皇帝的“诏书”继续宣扬保皇变法。但是梁启超在日本期间熟读了大量外国的著作,开始对西方的共和制度产生了兴趣,并且结识了革命派的代表孙中山先生和陈少白先生。梁启超的保皇思想逐渐转向了革命。康有为知道自己的学生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发生转变之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指责了梁启超。由于对老师长久以来的敬畏,梁启超表面上没有公开支持革命,依旧对老师唯命是从,表面上答应悔改,但是他内心中已经坚定了革命的信仰。

康有为梁启超差距(康有为和梁启超)(3)

孙中山与革命派

在这期间,梁启超尝试着将共和、革命的思想传输给老师康有为,但是康有为依旧固执己见,坚定着保皇的思想,没有丝毫的动摇。

曾经师恩深重,后来相见陌路

康有为梁启超差距(康有为和梁启超)(4)

康有为与梁启超

因帝制和共和的政见不同,原本小范围的师生矛盾,最终扩大、发生了冲突。梁启超曾公开发表文字驳斥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两人的关系最终严重恶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之后,给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复辟帝制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但是康有为仍旧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他坚持复辟帝制,几经失败之后,竟将火气发到了梁启超身上。他咒骂梁启超为“梁贼启超”,将他比喻为专食父母的枭獍。而梁启超这时则积极与革命党共谋护国运动,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复辟,无论谁当皇帝都是历史的倒退。梁启超只身前往广西,亲自草拟发往全国的电报。护国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康有为和梁启超在两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分道扬镳。

尽管交恶辩难,仍旧怀表涕零

康有为梁启超差距(康有为和梁启超)(5)

康有为晚年

​ 二人关系在朋友的周旋之下稍有缓和,但是康有为仍旧不愿意见梁启超。康有为七十大寿时,康有为的弟子和学生都齐聚上海为他祝寿,梁启超借故没有到场,但仍旧为自己的老师康有为送来了寿文,在寿文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比作“孔子”,以迎合康有为喜欢被人称作“圣人”的喜爱。康有为在心中或许原谅了梁启超一些,但是欢庆的气氛还没有散尽,康有为就与世长辞了。

梁启超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难过。梁启超见康有为身后萧条、十分可怜,赶紧电汇去几百块钱。之后,梁启超又联合康门弟子,在北京为老师康有为设立灵堂,含泪宣读悼文。悼文之中,梁启超情深义重,表达了早年,老师康有为对自己的教导之情,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

结语: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师生情谊以康有为的与世长辞划上了句号。虽然两人最终因为政见不同,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是康梁的师生情谊仍旧为我们今天所津津乐道。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或许只是做了一名朝廷小官,维护着封建统治。梁启超当然也明白这份情深义重,虽然老师不再支持自己,但仍旧对老师怀表涕零。两个人作为近代的文豪和推动者,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他们都将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