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8日,纳粹德国集结重兵在苏联南部开始了争夺斯大林格勒的战斗,这场仅仅保守估计下伤亡数字就超过了两百万人的战争,近乎可以称之为人类近代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这场持续了七个多月的战役,除了残酷这个词之外无以形容。

电影兵临城下的观后感 于无声处听惊雷(1)

如何用电影去体现这场充斥着血腥的地狱场景?也许各有千秋,不过导演让·雅克·阿诺却用一个近乎极端的角度去讲述这场通过历史书页都能嗅到血腥气的战斗——用一场两个人的战斗,去表现一场两百万人的战役!

瓦西里·扎伊采夫上尉,这位来自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在1942年11月10日到12月17日之间在斯大林格勒击毙了225名德国官兵,但这却不是他最为显赫的战绩,因为在二战中苏军消灭300名敌人以上的狙击手就有二十多人。而他最为人所知的贡献就是创造性的提出并且至今采用的“六人猎杀小队”阻击作战方案,而他最为显赫的战绩就是成功的战胜了德军的狙击手之王科宁斯。据说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原型。

所以,关于这部电影原型的问题有很大的争议,这亦是电影里法国导演安排的丹尼洛夫的出场——这个法国人有意无意的嘲讽前苏联的宣传政策,乃至到中间对赫鲁晓夫的冷嘲热讽,还有加入一个莫名其妙的塔妮娅的爱情三角恋,都使得这部电影减分不少。

电影兵临城下的观后感 于无声处听惊雷(2)

只不过,如果抛弃掉了这些细枝末节的佐料,真真切切的以一部战争片去审视这部电影的话,不得不惊叹,导演的切入角度真的很精彩。

老子有云:大音希声大象希形。

在战火轰鸣的残酷地狱上,找出一个平静到近乎冷酷的战场,在破旧的工厂里,在废弃的码头上,在坍塌的废墟下……瞄准星的里世界冷酷到了极致,外界所有的炮火轰鸣都变的缥缈起来。唯有一声枪响才是这安静世界唯一的声音。而每一声枪声都带走了一条生命。

然后想起一句话来——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道雷声,在战场上不曾震耳欲聋却闪耀夺目。这就是战场上的幽灵。

看似平静而沉寂的世界,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否已经被不知身在何处的收割者掌控着,计算着。在正面战场上无时无刻不曾停止收割的死神,在享受人类自己奉上的饕餮盛宴时,也不曾放过那一丝一毫的餐后甜点。

而正是这种随时随刻命悬一线的紧张感,一点都不弱于正面战场的万人对决的血脉喷张。而导演安排的基本废线的塔妮娅唯一一幕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在坑道里与瓦西里的激情一幕,只不过,在人人朝不保夕的时代,如此激情,却蕴纳着何种的凄凉。

电影兵临城下的观后感 于无声处听惊雷(3)

此时代的悲凉,在电影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而不曾理解过战争的残酷,永远不会体会和平的宁静。

此篇落笔,正值八一建军节,以此小文,挚献最敬爱的军人。祝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