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油画风景(徐悲鸿圣雄甘地)(1)

徐悲鸿 圣雄甘地 布面 油画 北京海士德2010秋拍 成交价2576万元

作品鉴赏

《采芝图》是徐悲鸿为周至柔将军所作。该幅上款人周至柔,系国民党一级上将,历任国民党中央航空学校校长、航空委员会主任、空军作战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央执行委员、空军总司令等职,素与徐悲鸿交好。辽沈战争全面败退后,作为蒋介石心腹的周至柔不得不建言退据台湾,同时又周旋各处,力请在社会各界有重要影响人士随之去台。据信可知,1948年底,徐悲鸿闻得周至柔百般相邀后,取出稍早时所作《采芝图》题款以赠,不仅为友人之间的赠别之作,更重要的是以“采芝者”寓意周至柔将军的高尚人格。

周至柔极珍视此画,去台、入美皆携于身侧,后转赠其老部下、密友钟龙光。钟氏四川内江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及空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从戎期间,在昆明、成都等西南城市驻防。抗战胜利前后,奉派驻美国。一九四七年,他获派赴北平,任供应处长。他喜书画,亦为悲鸿近邻,两家时有往来,曾得徐画多幅相赠。一九四九年,钟龙光随国民党政府转移渡海抵台,后以空军少将退役,现居美国加州洛杉矶。

此幅《采芝图》作于1948年,时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三大战役,傅作义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北平和平解放在即,但是年对于徐悲鸿和国立北平艺专都是极为艰辛的一年。本年12月7日,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冯法祀等成立“一二·七艺术学会”,迎接共产党解放。在这段泥泞曲折而充满希冀和光明的路程上,坚韧和高贵的品格始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所以徐悲鸿才不向任何威胁与诱惑屈服,始终“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而这也正是《采芝图》中高士所具有的德行。

作为当时中国空军的创始人,周至柔的地位崇高,亦因热爱书画,与艺坛往来频仍。张大千羁旅四方,周至柔不吝给予其交通等各方面的支持,大千遂于1944年作《神鹰图》答谢。大千作鹰绝无仅有,乃是对航空事业的美好祝愿,这段轶事亦成艺坛佳话。

对于徐悲鸿来说,他一方面受到国民党的监控,另一方面亦与一些国民党的爱国人士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如当他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肯出资3000块现大洋为其买宅基地。《采芝图》所作之年春天,北平艺专亦受到李宗仁先生的帮忙,为感怀其德,徐悲鸿将艺专礼堂取名为“德邻堂”。

《采芝图》的典故来自于“商山四皓”,以“采芝”指遁隐或求仙。历代文人常以此题材作歌、作画及作诗。采芝者往往被寓意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品德高尚、性情孤傲之人,“采芝”对于陷落在尘世中的知识分子是一种遥远而美好的向往,也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过程。

在徐悲鸿的水墨画作中,《采芝图》的题材、布局、章法俱为罕见。此作构图十分饱满,一棵孤立、粗壮的松树呈扭曲之势,占据画面大半,松树下的采芝者与松树的躯干形成画面的一条对角线,即将视觉焦点凝聚在其上。树干以略带干涩的笔墨写出,尽显其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虽以传统笔墨,却以光影法造型,树干右侧受光面以淡墨勾画,左侧背光面则施以重墨,仅以笔线勾出,但体积感十分突出。采芝者的造型也明显采用西画的写实之法,看老者突出的颧骨、额头的皱纹、清晰的面部轮廓和坚实有力的手臂,只是一个在深山中劳作的朴实农人,与褒衣博带的魏晋高士形象相去甚远。但他同样具有高士精神,不畏惧长途跋涉,专注的眼神显示出执着,其人格亦令人尊敬。

作品资料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91×73cm

创作年代 1940 年作

估价 咨 询 价

成交价 RMB 25,760,000

专场 现当代油画

拍卖时间 2010-12-30

拍卖会 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海士德)

著录:《徐悲鸿油画选集》,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版,新新美术社。

签名:廿九年客印时恭写圣雄甘地 悲鸿

画面背后钤:韩槐准收藏印。

展览:“徐悲鸿诞辰115周年纪念展”,2010年,徐悲鸿纪念馆。

说明:附廖静文先生与作品合影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