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看日出晚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老文说诗山回路转不见君)(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 / 岑参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一直是老文我最喜欢的,大气磅礴,豪迈壮阔,每当意志消沉的时候,读上一读就会觉得豁然开朗了些,边塞诗人们,大都是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边塞的,他们对边关的风光有着独特的情感,对将士和百姓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风雪和苦寒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认识。

岑参,生在大唐帝国由胜转衰之时,见识过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更是在边塞任职六年多,在几个著名的边塞诗人里,更是独树一帜,以古风见长,老话说,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其实,这个道理用在诗词上也合适,王昌龄的七言,铿锵有力,高度凝练,直击要害,而岑参的古风长诗,洋洋洒洒,铺排写意,就像一副国画长卷,让读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送别诗,之前写过很多首,大多感情深挚,缠绵凄婉,那边塞诗加上送别诗会是什么样子?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给出了一个答案,边塞诗人的送别诗,自然是不一样的,武判官是谁?是岑参的前任,也就是说,岑参是去顶替他职位的,而武判官,可以回京城了。

对于戍边的将士来说,心里都有一个矛盾的情结,一边是对于返回家乡的渴望,一边又是对边关和同袍的不舍,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嘴里时时念着何日还家,可真到可以还家之日,却又依依不舍,甚至失声痛哭,这不是矫情,更不是装出来的,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边塞的送别,走的一方本应该是很高兴很开心的,却偏偏又高兴不起来,这是岑参第二次远赴边塞任职,他也经历过这样的矛盾心理,所以,对于武判官,虽然他们交只交往了十来天,可他是非常能理解这种心情的,这就是这首诗为什么写的这么深刻的原因。

早看日出晚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老文说诗山回路转不见君)(2)

诗的开篇,就是一派边塞风光的描写,而且是从小处着手,白草,是西北的一种植物,柔韧性极强,只有经历了霜雪之后,才会变脆,北风吹过,连坚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因为这里八月就开始下雪,这雪有多大呢?此处的比喻,一直被誉为传神之句,用春风催开梨花来形容北风带来大雪,这就是岑参写作的一大特点——奇!这变相的表明了,对于八月飞雪这样的怪事,边关将士已经习以为常,就像赏花一样的心情看着雪景。

其实,大家都知道,边关的苦寒,是最熬人的,多少将士因为苦寒落下一身疾病,上面的乐观也掩盖不了这样的事实,所以,接下来的四句,岑参笔锋一转,将边关的苦寒直接告诉大家,风雪经常吹入房中,哪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依然觉得寒冷,更何况哪里有什么狐裘锦衾?有的只是将军的牛角弓都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都冰得难以穿上。这便是心理上和生活上的矛盾体现,也是边关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早看日出晚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老文说诗山回路转不见君)(3)

突然,岑参的笔锋再次一转,回到了送别的筵席上,帐外浩瀚无垠大漠冰封千里,灰暗的天空愁云凝结万里,为什么是愁云呢?因为是送别,就算是回京这样的好事,可由于心中的不舍,酒宴上依然弥漫着离愁,连演奏用的,都是少数民族的乐器,因为就算京城也有这些乐器,可那时再听,也绝对不是现在的韵味。

终于还是到了分别的时候,送武判官出军营,大雪纷纷,军中的红旗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格外醒目,这其实是在写渐行渐远的时候,总会忍不住回头张望,而这醒目的红旗,就明确的指引着方向,因为岑参是经历过的,所以他知道这样的情形,提前预设了这样的场景,只是大家都忽略了。

早看日出晚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老文说诗山回路转不见君)(4)

最后的结尾,更是留了很大的空间给读者自由的想象,目送着武判官在大雪中顺着山路离开,之前的一切都是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预设的,而武判官真的会和自己预想的一样么?这已经不得而知,他已经走远了,风雪也渐渐停了,山回路转,下一次,可能又要换成是自己的离去了吧。

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此,表面看是送别行人,内里,却处处是自己的内心独白,写的都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毕竟,武判官和他,只是交接工作,几天的相处,算不得深交,不够了解,就只能以己度人,不想,却无意中创作了这样的绝妙佳作,连诗圣杜甫都忍不住交口称赞。

——老文(文俊壹)——老文说诗

早看日出晚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老文说诗山回路转不见君)(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