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时,曾送给儿子一个仆役,并且写了一封信给他,信上有一句话:“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短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儒家“仁”的精神。

一个仆役,没有高贵显赫的门第,也没有殷实富裕的家境,是个标达准的“草根”。可在陶渊明眼里,这个仆役与他们父子抑或其他人,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都是“人子”。既然同为“人子”,理所应当需加以“善遇”。余英时先生曾说,儒家伦理与现代价值观并不矛盾,儒家的“仁”内涵非常丰富,含有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精神和尊重人权的价值取向。

有仁爱之心是指 何为仁爱之心(1)

儒家讲究仁爱,佛家讲究慈悲。中国文化中,慈悲精神无处不在。

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有一种大慈悲。《红楼梦》认为人生在世不过是一场虚幻,然而必须要经历不同的劫难,方可领悟人生。作者不是写某一个人的悲剧命运,而是认为书中所有人的命运都带有悲剧性。

《红楼梦》同情女性,透过封建礼教的表象,看到了女性真正美好的品质。不管是尖酸刻薄的林黛玉,或是圆滑世故的薛宝钗,还是心狠手辣的王熙风,她们都是被理解的,都是可怜可叹的悲惨之人。

《红楼梦》的“慈悲之心”还体现在对底层人物的关怀上,最典型的就是刘姥姥。刘姥姥进大观园,尽出丑态,但她幽默风趣,阅历丰富,善于察言观色,富有民间智慧。虽说来贾府是贪图些赏赐,但也知恩图报,最后救巧姐于危难之中,可见其淳朴善良。

就连对贾瑞、薛蟠这样的反面角色的刻画,曹雪芹也表现出自己的悲。他们深陷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论,作只是叙述,没有表现出轻度或批判的态度,因为们反映的是人性中固有的部分,谁能说自己冰清洁,一尘不染呢?有了这种悲情怀,中国人待人处世通常比较宽容,不走极端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责,多一些心,少一些,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美好,就会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