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初建汉朝帝国之时,因为定都之事多有犹豫,而这个时候娄敬前来面见圣上。

劈头盖脸的就问刘邦:“陛下建都洛阳,是不是要建立西周式的国家?”

刘邦为什么这么信任张良(刘邦对定都之事犹豫不决)(1)

对于刘邦来说,他认为把自己的政治权力中心,建在全国中心位置的洛阳,有利于统治天下,对于周边各国也能够方便控制。

所以在定都的问题上,刘邦非常倾向于定都中原,而且刘邦手下大多数朝臣都是来自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他们对于定都洛阳的建议也非常赞同。

当时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如今征伐天下之后,当然是荣归故里,一来是有面子,二来讲究落叶归根,于情于理,刘邦定都洛阳的这个方向似乎都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时候娄敬跳出来,对刘邦要定都洛阳之事,提出了反对意见。

娄敬说:“秦国的关中地区,有峻山险河为屏障,四方关塞稳如磐石,有急难时,关中的户口可以很快集结百万雄兵,秦国当年就是因其独有的地理和发达的生产力,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盛况,所以有天府之国美誉。如果陛下能够进关中定都,即便函谷关以东发生叛乱的时候,关中地区仍可保持安宁,这就是最好的屏障,两人相斗很好的方式就是扼住对方喉咙,使其腹背受敌。而陛下若定都关中,就是控制了关中,扼住天下之喉,压天下之辈的优势。”

娄敬的这个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关东地区以平原地区为主,在地理上不占优势,但是关中则不然。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最大的优势就是物产丰富,若是出外作战,这里就是一个很好的粮仓,可以快速供给战争所需的粮食,一旦自己在作战之中处于劣势的时候,在地理上仍占优势,因为自己家就有足够多的粮食,所以当时关中也被称为“天府之国”。

而且关中得名也很简单,就是四关的中心位置,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潼关,西有散关,而关中就是在这四关之间,四周都是高山大河,易守难攻,是一个蛰伏发展的有利的位置。

对于初具规模的汉朝来说,正是最适合不过的政治发展中心。

刘邦为什么这么信任张良(刘邦对定都之事犹豫不决)(2)

但刘邦此时心里仍有犹豫,因定都之事非同小可,一个人也拿不出来主意,这个时候便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

在这种情势下,刘邦的召集群臣也得不到客观的答案,因为他手中群臣“皆是关东人”,都不愿进入关中。

甚至对刘邦说:“周王朝定都洛阳时,有数百年之富强,而秦王朝仅有二世就灭亡,可见关中的地利,根本无法保证政权的稳固。而洛阳城东有成皋之险,西有崤山、泥池之峻岭,北有黄河,东有伊水及洛水,地形非常有利,还是建都洛阳为好。”

事情进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再次陷入了僵局之中,刘邦自己是倾向于定都洛阳,而且自己带领的这些小弟,也就是陪自己打江山的这批开国元帅,几乎也都是从那里出来的,现在功成天下,让他们背井离乡在外地继续打工,他们显然心不甘情不愿。

但是从合理性的角度分析来看,如果想在以后有一个相对更加稳固且长远的发展,定都长安也就是关中,才是可行之计。

就在刘邦犹豫不决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张良。

最近几年,刘邦率领各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与项羽血战,最后是项羽兵败之后,胜利归来,这一切都和张良的战略智慧脱离不了关系,张良也被称为刘邦的“智囊”。

但是这件事情发展到如今,张良也没有提出什么建议,于是刘邦在私下就征求张良的意见。

张良就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洛阳虽然也有地利,但其中心腹地不过百里,而且生产力薄弱,四面平原容易受到包围,的确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边有咬骨崤谷及函谷关,右边有陇中、蜀中,沃野千里,南有物产丰富的巴中、蜀中,北有可以同牧畜的胡人进行贸易的国境,三面均有阻挡,易守难攻,向东一面也可居高临下,管理诸侯,若是诸侯听话安定,可以利用黄河及渭水运输便利,将天下货物供品供给京师,若诸侯有变,顺流而下,又可方便讨伐。陛下难道忘了我们不正是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才最终战胜项羽的吗。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臣以为娄敬的看法是正确的。

张良和娄敬所持的意见是相同的,就是说定都洛阳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并不适合当时的汉朝,也是间接告诉刘邦:如果你现在想端坐在洛阳宫中,像周天子那样享受天伦之乐,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为诸侯就是隐患,以后打仗的日子还多着呢,要放弃幻想,随时准备讨伐诸侯。

刘邦为什么这么信任张良(刘邦对定都之事犹豫不决)(3)

当听了张良这一番分析之后,刘邦才真正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到汉五年八月的时候,刘邦正式迁都长安。

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前提,如果说娄敬对刘邦提出的建议是点醒了刘邦,让刘邦感受到定都洛阳与长安之间的区别,那么张良的这一番话,才真正劝说了刘邦。

张良的分析全面而深刻,又加上向来颇负众望,深得刘邦信任,所以张良的一番劝告,让刘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下定了定都关中的决心。

文|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