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总结的“晋江经验”,深刻揭示了独特性、地域性、继承性的辩证法真理,而“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正是晋江人民践行“晋江经验”的重要精神支撑。

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晋江市在街区改造提升中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让传统空间焕发新生,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蕴藏街区的老一辈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游子乡贤的故事举目可见、鲜活感人。这些故事充分展现了拓航蓝海、向海而生的豪迈气魄,是晋江人勇毅笃行和家国情怀的轨迹与缩影,是“晋江经验”的生动体现,值得铭记与传颂。

在“晋江经验”20周年的节点,《清源》副刊特别组织“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五店市乡贤故事十日谈”的十位作家分享“创作谈”,并约请权威专家聚焦点评,汇聚创作激情与能量,共同探寻“晋江经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传承的“基因密码”,激发赓续传承、弘扬发展的新动能。

(文字整理:记者 吴芸 吴拏云 实习生 王梅灵 摄影记者:陈晓东)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1)

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五店市,正在以“城市会客厅”的文化带动力,打开晋江人的文化夜生活,提供有涵养的精神文化供给。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2)

座谈会上,作家们热烈交流如何对“晋江经验”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意义作寻根溯源的文学书写。

专家观点

历史与人是认识“晋江经验”的关键维度

□王春光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3)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关注研究“晋江经验”将近30年,《县域现代化的“晋江经验”》专著主要编写者、《晋江经验》一书主编。

我是学社会学的,时不时会用社会学的眼光去观察经济活动。

历史与人是认识“晋江经验”的关键维度。《泉州晚报》选择了五店市十位海外、台港澳地区的晋江乡贤故事作为切入点,为我们理解“晋江经验”,提供了一个寻根溯源的新视野。

晋江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现代化,之所以从一个贫瘠的小县发展成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之所以几十年位居福建省第一名,是因为晋江人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发挥了作用。这种精神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或是从地底长出来的,而是人们长期在其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所经历的社会实践中铸造出来的。因此,深入地研究一个地方之所以会率先发展起来,要将其放进它一直走过来的社会实践历史长河中,才能获得实质性的认识,才能真正知道其前世今生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机制。晋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之一,在“晋江经验”中也有广大海外、台港澳地区爱国乡贤的贡献。比如侨资,就是早期晋江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的晋江土地贫瘠,拿什么来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借助侨资、侨智、侨力。同理,当讨论“晋江经验”的时候,就有必要把它深挖、揉碎,开展深度的解剖,才能获得深度的认识。

晋江的现代化离不开人。晋江人既是中国人的一员,又具有自己的地方性,是晋江这一方宝地的活生生群体。这一方水土是如何养育出这一群人呢?这一群人又是如何造就这一方宝地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理解和认识“晋江经验”的逻辑起点。带着这样的问题去了解晋江的时候,我们首先见证安踏、劲霸、七匹狼等等大企业的老板,这些“晋江经验”杰出代表创业的鲜活故事。但是,他们其实与其他晋江人一样,都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不可能抹去先辈们的浓厚印记。因此,当人们在传播他们的故事时,不知不觉地会把目光投向过去和先人。也就是说,“晋江经验”是从历史中走来的,与先人们无法分离,与所有晋江人(包括海内外晋江人)分不开。

在“十日谈”的这十位五店市乡贤中,有的是著名的企业家、实业家,也有的是平凡的普通人。自然他们每个人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是,却在许多方面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精神气质和行为特征,彰显出“晋江经验”的实质——晋江精神。除了移民身上普遍的冒险精神、谋生本领、合作精神以及对移出地或移出国更加强烈的文化认同这些共性以外,他们和海外、台港澳地区的晋江人一样,有一些其他地区移民所少见的现象,那就是创业精神,“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老板精神似乎成为他们的“标配”。他们一般都经历这样的人生轨迹:不畏艰险,涉水过海,来到陌生他乡,靠着亲戚朋友老乡,打工起步,然后做小买卖当小老板,其中一部分人逐渐做大、做强,富甲一方,构建自己的社区和协会,然后回报乡里,回移出生地修路建桥,助学济困,还大修故居、祠堂、寺庙等,荣光故里。这反过来成为晋江社会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就是晋江精神。晋江人这种敢为人先、爱拼敢赢、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精神,不是在海外、台港澳地区的晋江人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吗?究竟是这些晋江人影响本地晋江人,还是后者影响前者,不得而知,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晋江人有了这样的总体氛围和精神,凡是进入这样的氛围和接触到这样的精神的人都会被感染、融化,成为自觉的行为。许多新晋江人不正是这样吗?

总而言之,当我们讨论“晋江经验”的时候,我们就不能不把海内外五百万晋江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不能不从海内外晋江人的视角来审读“晋江经验”,这样才能获得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深具家国情怀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4)

洪辉煌,中共泉州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长,泉州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之际,《泉州晚报》副刊策划“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五店市乡贤故事十日谈”征文活动,很有妙思独出的创意。

“文学是人学”,钱谷融先生在阐发这个理论命题时主张文学应该回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他说,文学“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社会现实”,这一点对纪实文学更是如此。

“晋江经验”具有深邃悠远的历史渊源、丰赡厚实的精神内涵、广阔恒久的传播影响。同时“晋江经验”又是由海内外晋江人(包括新晋江人)共同创造的。这次征文选取五店市这个“点”,透过其中各时期10位乡贤的故事,加深对“晋江经验”之发祥于晋江必然性的理解,也能激发赓续传承、弘扬发展的新动能。

写苏千墅,其实我对他的接触了解很有限,但他兴学助教的精神实实在在感动了我。我尽量通过个别采访和资料搜集弥补不足。写作时一是求真,二是尊重和遵循笔下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思想情感的逻辑,努力还原当时的事实情景。苏千墅有良好的家教家风,铭记乡愁记忆,又在东西汇合、开放包容的香港接受高等教育,他高尚的精神境界有迹可循。我相信,无须过多技巧,只要如实写出他的所思所言所为,就一定能信服人、感动人。

把文化精神做实,是个伟大工程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5)

许谋清,太湖文化论坛理事,《中国作家》原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挂职晋江市市长助理。

我是晋江人,原本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时,曾到晋江来挂职十年。当年总结“晋江经验”的时候,我刚好就在晋江。之后我在北京、晋江两地之间来回奔走,可以说,晋江筚路蓝缕的那段历程我都参与了,所以对于“晋江经验”是有所感触的。

这次我要写的五店市乡贤名叫蔡万霖。我一查这个人的背景资料吓了一跳,他们家族资产高达3000亿美金,这个数字实在很庞大,而且就是在他和他兄弟这代人身上完成的,堪称奇迹。蔡万霖祖籍晋江,但他出生在台湾苗栗一个农户之家。他们兄弟白手起家,从卖米卖杂货开始,后来向保险、建筑、金融等行业发展,最后一蹴而就,独占鳌头。蔡万霖是前“华人首富”,有“聚财之神”的美名,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唾手可得的。回顾他的历史我们知道,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开创了一元开户的“幸福存款”储蓄运动,既推动了产业发展,又赢得民心。在经营保险公司时,又提出“人人保险、家家幸福”口号,自己掏出50亿元台币作为保户贷款,这是保险业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保户可享受入诊国泰医院的优惠,加上奖励员工的举措,增强了凝聚力。细节有时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蔡万霖就是一个懂得把控细节的“高手”。他还是一位十分俭朴之人,财富并不意味着奢侈,对于蔡万霖而言,那份事业上的满足感、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

蔡万霖2004年病逝,他曾委托亲弟弟蔡万才回晋江寻根祭祖。蔡成霖告诉蔡万才:“我们怎么从福建搬到台湾已经说不清楚,但一辈辈口口相传,我们的祖厝在晋江青阳山下的蔡厝。要记住,要带孩子们回去。”蔡万霖和现在的晋江人,本是同根生。蔡万霖传奇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晋江人创造的“晋江经验”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晋江一直是在往前走的,变化很大。但我还说过一句话,建一个城市很容易,但要提高城市文化内涵,难度非常大。我觉得晋江要打造这座城市的精神谱系,挺立晋江文化的精神腰杆。一句话,把文化精神做大,这是一个伟大工程。

一位成功商人该有的样子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6)

郭培明,泉州晚报社原副总编辑,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泉州市文联兼职副主席。

五店市笔会我曾多次参与,今年是碰到“大年”了,赶上“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所以今年的“乡贤故事十日谈”也可以算是五店市笔会活动的一个小高潮。对于一个街区,连续这么多年,以不同主题的征文、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聚焦,我想放眼全国都是极少的。五店市笔会其实就是传播晋江文化、弘扬“晋江经验”的一种具体做法。

“晋江经验”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聚沙成塔的。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丰富、传承延续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晋江人长时间的文化积淀。那我们就要追溯过去,这次落点在五店市的十位乡贤身上,人物选择有代表性,各具亮点。这些乡贤留下的物质遗产可能只是古大厝、老房子,但我们通过史料的查证和对其家眷、亲属、后裔的访谈,就能走近他们,发现、挖掘其背后的不凡故事。

庄材鬓是老一辈旅菲华侨,他在做生意时坚持一个原则:“不该得的,一分不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明白账,合作伙伴才充分信任他,个人名字等同于“诚信”,这就是晋江商人成功的重要基石。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庄材鬓站稳脚跟之后,四个弟弟陆续来到菲律宾,五个人创办“泉发”“泉成”“泉泰”三家商行,大家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生意越做越大。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庄材鬓等侨商的处世之道、从商理念、经营手法,在新一代泉州企业家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为人低调的庄材鬓事业成功之后,选择返乡定居,把心血杰作兄弟大厝“高调”留在了故乡五店市。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热心支持家乡兴办新学,还利用个人威望助推邻里和谐相处,这样的“乡绅”,就是一位成功商人该有的样子。

根深故其叶茂,源远故其流长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7)

叶荣宗,晋江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晋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是件大事。我们今天从文学的角度上讲,就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更广泛地宣传“晋江经验”的传承与弘扬。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文学作品里的内涵往往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化上可以“以小搏大”,一篇短小散文,就可能让人们永远记得了。这次以“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为创作大背景,以五店市乡贤为写作对象,这样来结合和拓展,会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作尝试。

我这次写乡贤蔡笃彬,他到菲律宾是为了接父亲蔡裕枢的班,帮忙打理渔具生意。子承父业,父亲的深情嘱托、儿子的勤勉发家,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框架。历史洪流滚滚向前,每一段过往都可能呈现出一波高峰,它既承接历史脉络精髓,也指向未来期望的起点。蔡笃彬就是站在某处高峰上的人,他始终牢记并遵循父亲的箴言与劝导,以诚信为先、以勤奋为径、以质量为本,挑起一大摊生意的重担。在父亲创下的基业之上,不断扩大和发展,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1975年6月,中菲正式建交,同时开通了人员往来与交流的通道。具有强烈家乡情结的蔡笃彬,在阔别家乡30多年之后,再次踏上这片养育和滋润他成长的故土。1987年,他连同那些“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旅菲青阳蔡氏宗亲,又组建了返乡考察团,由他带队返乡谒祖。这是一种“根”的情怀,这样的情怀让蔡氏家族更加枝繁叶茂。

建业守业是千万晋江人的真实写照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8)

刘志峰,福建省作家协会二级调研员、一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能是最受作家、学者注目的文化街区之一。开街以来,持续组织“中国作家看晋江”活动,借助《泉州晚报》的主流媒体力量,一年一个主题举办海内外征文,同时也与我供职的福建省作家协会举办散文、诗歌大赛,成果已汇编成四辑《作家笔下的五店市》正式出版。若再加上街区整理编纂的《五店市讲古》《五店市开发与保护研究》,总字数超过百万。这是五店市传统街区留下来的一笔财富。

在“晋江经验”总结提出20周年之际,通过发掘、整理和讲述五店市乡贤故事,探寻“晋江经验”的基因和密码,探讨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意义不一般。跟当下晋江正在推动的“产、城、人”融合发展,十分契合。五店市既是海内外晋江人共同守护传统、赓续文明,也是创新创造创意的一片热土。在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进程中,已经留下了辉煌的印记。

我采写的蔡德练家族建业与守业的故事,不能说是晋江人的典型或代表。但恰是这样一个普通家族,手足相牵,心气相连,30年艰辛建业,数十年勤勉守业,是千千万万晋江人、晋江家庭的真实写照。晋江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五店市是发源地的发源地之一。“蔡德练宅”入驻五店市传统街区后,得到了尽心尽力的保护,海内外蔡氏族裔十分欢喜,相继携亲带朋前来街区参观。他们在蔡德练宅前与家乡亲人合影、叙谈,相信今后回来寻根谒祖的人会越来越多。蔡德练宅,成为家族和睦敦亲扯不断的纽带。一座蔡德练宅的乡愁,堪令我们嗟叹与敬仰。

最应铭记是情义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9)

胡毅雄,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五店市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地方,我经常来。前几年街区开始整理这些名人故居和老厝时,我就来了。后来我也经常带外地的朋友来这里参观,有时候自己还充当临时的解说员。晋江祖厝里的“乌篮血迹”是海外游子永恒的印记。我写的庄朝北先生在五店市里的那栋“朝北大厝”,我同样比较熟悉。因为这栋房子是我们闽南古民居中的代表性建筑。大门前对看堵的石壁上镌刻的家训格言,屋后地上横置着的庄朝北之父的墓碑功名,大厝里没有上漆的梁柱木作和天井石柱上的联语,仿佛都在诉说着主人的故事,彰显这个家族的文化涵养。要写好这样一个家族,特别是还要挖掘一些新鲜的东西出来,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庄朝北是在19世纪末下南洋闯吕宋的,万里波涛,生死沉浮,即使我们今天再来追忆,依然心生敬畏。而庄朝北的这份“孤勇”并不罕见,那几乎就是数个世纪以来晋江人勇闯天涯的一幕缩影。在南太平洋岛上的椰风蕉雨中,庄朝北赤手空拳奋力打拼,闯过多少艰险,熬过多少苦难,历经几十年才创下一番基业,成为闯南洋大潮中的一名佼佼者。在他的身上,凸显着晋江人的性格与精神。

旅菲晋江庄氏宗亲早年曾组织过锦绣庄自治会,相当于同乡会,遇到艰难时懂得守望相助。庄朝北在这方面同样是典范,他为人豪侠仗义、一诺千金,在菲华社会有着较高的声望。漫长时光中,晋江塑造了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城市精神气质。庄朝北身上不屈不挠的意志,与一代又一代晋江人的品格秉性契合,与向海而生、拼搏取胜、有情有义的地域精神基因契合,同样也与现时的“晋江经验”契合。这是一位晋江先贤留下的故事,我们不该让它湮没于时光之河。铭记先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那双慧眼早就看好家乡晋江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10)

黄良,晋江市社科联四级调研员、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这么多年来,五店市与《清源》副刊有过多次合作经历,举办过一系列的征文活动和文学笔会,向海内外知名作家征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本次征文,突出“乡贤”这么一个主题,所邀请参与“十日谈”创作的泉州地区的作家,阵容强大,有文坛耆老宿将、文学中坚力量和青年新秀,老、中、青结合。作家们充分展现五店市古老街区万种风情,旨在彰显晋江城市品位和人文底蕴,为“晋江经验”的“基因密码”追根溯源。

按照主办方的组织安排,指定我负责著名侨领庄清泉的这篇“作业”。根据可追索的庄清泉相关材料,结合田野调查与一线采访,搜集整理庄清泉生平事迹,我深受感动。从五店市走出来的庄清泉,下南洋远赴异国他乡,成就一番事业。庄清泉先生一生崇尚“和气生财”,处世态度与人为善,事业上敢于开拓创新,知难而上,不畏将来,晋江人爱拼敢赢、开拓创业的个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方能爱之愈切。庄清泉爱国爱乡、奉献社会的义举数不胜数。他的那双慧眼很早就看好家乡晋江的投资前景,改革开放初期,正是他率先投资创建华南塑胶有限公司,带动旅菲的晋江华侨们回乡兴办企业,成就华侨反哺家乡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承恩与反哺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11)

吴谨程,泉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晋江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写五店市乡贤故事,就是要正面呈现我们的时代精神。这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创作活动,是跟时代精神互相契合的一次活动,能为读者呈现发生在晋江的精彩故事。以往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晋江的发展“始于侨,成于侨”。如何理解这句话呢?我个人理解有三层意思:第一是“举侨力”来兴办集体经济;第二是“聚侨心”来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第三是“壮侨志”鼓励、吸引华侨参与我们的创新产业。

郑焕彩是著名侨领,他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奉父命南渡至菲律宾的。在生意场上,他着力经营,锐意拓展,逐渐成为有担当、有风采、有影响力的商界大亨。另外,他还有个特点就是善于放眼世界、洞察商情,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在当时是比较难得的。

五店市内的“郑焕彩宅”是座五开间二进带右护厝的闽南古大厝,以其恢宏的气度展示着主人的格局,那些往日的点点滴滴会在人们游览这座名人故居时被彻底激活。郑焕彩是位有着家国情怀的侨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为反对北洋军阀,他曾资助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北伐;为促家乡发展农业,他曾倡修泉州桥南水利;为发展教育,他曾捐款赞助多所学校。这样一位乡贤,我们怎能忘却?古大厝折射出不同时空背景下海外移民的酸甜苦辣,也抒写着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慷慨故事。

“经验”让更多人少走弯路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12)

李伟才,泉州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非遗科负责人,晋江市文联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秉持一方资源,一方人经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举措后,让更多人少走弯路而受益,这是我理解的“经验”二字的内涵。由此,今天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其意义更是重要了。我在晋江工作十年有余,一线参与了晋江“为民建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见证了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横空出世,组织推动过五店市一系列文学艺术采风实践。五店市文化街区旅游品牌的形成,有关部门长期坚持组织开展五店市人文历史挖掘、宣传、推广,尤为重要。今年已是五店市举办文学活动第八年了,今年的文学创作形式与以往不同,是以五店市乡贤故事为切入点和立足点,从组织者变身书写者,难度不同。为了写好文章,我多次深入五店市及周边的梅园路、桂山等,寻访有价值的祠堂、古厝、道路等遗迹,多次拜访庄垂吉的族亲或有关文史界人士,并利用现代网络,尽可能搜集一手资料。

庄垂吉先生在事业有成后经常帮助族人,他的仗义、大度、乐施的精神情怀,深受族人的赞许和传扬。他爱国爱乡,爱拼敢赢,事业有成,又开放包容,乐善好施,助困救贫,是晋江人的代表,也是晋江籍华侨企业家的代表,其身上折射出晋江人的品格,也展现了晋江人精神。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的当前,我们重新讲述庄垂吉先生的动人故事,意义深远矣!

以文润心,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

新晋江精神正扬帆起航(传承弘扬晋江经验)(13)

骆锦恋,晋江市非遗中心馆员,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在传承弘扬“晋江经验”的道路上,晋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产城人”的发展思路,其中“人”有丰富的含义,蕴含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共同初心,也肩负着赓续文化传统的使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究五店市的乡贤历史正当时。五店市在“产城人”发展中,十分具有代表性。这里人文历史悠久,建筑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交融荟萃,历届征文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此次以乡贤的角度切入,契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十位乡贤在创造实业、建设桑梓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与“晋江经验”提倡的顽强拼搏有着共同的基因。

我写的是庄材赐,与众多侨领相比,他的事迹显得寻常些。庄材赐很低调,低调到在图书馆、档案馆、方志办,找不到关于他生平的只言片语。这让我想起祖父,想起很多历史不曾记载的华侨。他们在众多华侨里,也许并不是最出众的,但是他们持续奋斗、默默付出的身影,在历史长河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许许多多的“庄材赐”,怀着共同的家国情怀,建设番仔楼、捐资教育、培养族亲……凭着闽商爱拼会赢的精神,在各个领域积累下丰富的创业经验。不是每个华侨的事迹都会被历史记载,但是,我们有义务尽力去挖掘华侨事迹。海内外晋江人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回望他们的历程,仿佛触摸到“晋江经验”形成的历史脉搏,也更加坚定谱写新篇章的自信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