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白瀛)今年88岁“米寿”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因演出《哗变》《屠夫》等话剧和《洗澡》《末代皇帝》等电影深受观众喜爱,更因《变脸》获封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很多人称赞朱旭台词功夫深,但鲜为人知的是,朱旭曾经有口吃的毛病,语言障碍曾一度使他很苦恼,甚至动摇过他做演员的信心,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北京演员朱旭简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北京演员朱旭简历(新书披露表演艺术家朱旭往事)

北京演员朱旭简历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白瀛)今年88岁“米寿”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因演出《哗变》《屠夫》等话剧和《洗澡》《末代皇帝》等电影深受观众喜爱,更因《变脸》获封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很多人称赞朱旭台词功夫深,但鲜为人知的是,朱旭曾经有口吃的毛病,语言障碍曾一度使他很苦恼,甚至动摇过他做演员的信心。

6日在京首发的《老爷子朱旭》一书中,朱旭已故的夫人、北京人艺演员和编剧宋凤仪详细记录了朱旭克服口吃、并由此找到艺术创作方法的历程;而新书首发式上,朱旭自己以及蓝天野等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也一起回忆了这段经历。

解放初期,朱旭在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做演员,一次在卡车上偶遇失散多年的中学同学,想告知自己的工作单位,但中央戏剧学院的“中”字怎么也说不出来,眼看卡车和同学越拉越远,好容易才说出“上——中央戏剧——”几个字时,卡车已拐弯,同学已不见人影,导致再次和同学失联的遗憾。

“朱旭很清楚自己首先要克服的是结巴。特别是话剧,在台词方面要求很严格,口齿清楚、流利是最起码的要求,除了所创造的人物是口吃者可以结巴地说台词外,舞台上不允许出现结巴,我们管这叫‘吃栗子’,算作事故,演员要做自我检讨的。”宋凤仪在书中写道。

那时,朱旭在剧组对台词时常出现结巴,心里又着急又难为情,很伤自尊,认为自己不适合做演员,但在导演和同事的鼓励下,他下决心改掉口吃的毛病。

朱旭回忆道,一次,同为北京人艺演员的赵韫如对他说:“朱旭,你刚才说了那么多话,一点没结巴,你想想是怎么回事。”

“我想了想,因为我没打底稿,就直接说,想说什么说什么,就不结巴了,一打底稿、按照底稿一念就结巴。”朱旭说,有次去买光明牌钢笔,就怕结巴,在进商店之前一直念叨“光明光明”,但一到柜台前就“光”不出来了。

戏剧舞台上,演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挖掘人物的潜台词,即台词背后真正的意思。朱旭说,掌握了潜台词,就算忘了或者说错了剧本里的台词,只要按照潜台词的意思编出来,意思也是对的。“这样就做到心中有底,精神就不会紧张,自然而然地就能松弛下来,结巴的问题在舞台上也就消失了。”

为了巩固成果,朱旭又琢磨:为什么唱歌唱戏就不结巴?因为唱的时候把自己掉进唱词唱腔里,自然产生出唱词里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感情。

“他试着把这种感觉带到排戏当中去,尽自己的努力去理解角色的思想感情,拉近自己和角色的距离……因此,台词变成了自己想要说的话,就可以直接从嘴里蹦出来,而不是背出来。当他摸索着并掌握住这些要领后,他在舞台上台词说得顺畅而漂亮。”宋凤仪写道。

克服了口吃的毛病,朱旭不但突破了表演上的最大困难,而且帮助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艺术创作方法。

90高龄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认为,朱旭的表演特色来自他的松弛。“为什么松弛呢?因为他原来结巴,不松弛下来他就说话老说不清楚。但我后来发现,他的松弛是有一个美学方面的取向——什么样才好,这才是年轻演员应该学习的。”

宋凤仪写道,在克服口吃的过程中,朱旭发现了台词节奏的重要性,节奏应随着人物思想感情和戏剧体裁而变化;朱旭借鉴了说唱艺术唱中融进道白的特点,即夸大音韵的四声来说话,并在话剧表演中加以改造。

“朱旭着重在吐字练气息,纠正口吃,这些勤学苦练基本功的精神一直延续很多年。”宋凤仪写道。

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田冲曾写过一首打油诗发表在院刊上:“台上口若悬河,台下结巴磕,诀窍究何在?明智善藏拙。”

用朱旭自己的话说:“若不是为了改掉这个结巴,我还兴许成不了什么表演艺术家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