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刘操

通讯员 苏良飞

万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连接大山内外,一排排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房屋群众安居乐业;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里读书声琅琅;一片片农业基地里的农副产品正待销往全国;一座座设施齐备的崭新医院为广大民族地区群众解除病痛……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绘就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轨迹,也组成了海南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画卷!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8.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7%。民族地区陆地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48.8%。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南民族地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族群众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海南自贸港改革创新(奋进新征程逐梦自贸港)(1)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新貌。海南日报记者 陈元才 摄

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省委民族工作会议,对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印发实施《海南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实施方案》《海南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支持下,海南民族地区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其中2021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20.59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60.33%——

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民族地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交通方面,中线高速公路、万洋高速公路、儋白高速公路、山海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海南民族地区迈入“县县通高速”时代,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通信方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然村光纤宽带和4G基本全覆盖,圆满达成“全光网省”目标;

能源方面,海南昌江核电项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二期大项目开工,乐东国电西南部电厂、海南琼中抽水蓄能电站相继投入运营,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完成电网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打赢脱贫攻坚战,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市等4个国家级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实现了民族地区与全省同步完成脱贫任务的目标。

此外,民族地区重视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支撑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创收,保亭、琼中、白沙、乐东、五指山等5个市县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一批互联网农业小镇,涌现出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产业,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省民宗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天的海南民族地区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民生改善更有保障,民族团结更加紧密,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海南自贸港改革创新(奋进新征程逐梦自贸港)(2)

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明星周洁琼以及时尚博主韩成浩一起直播,为黎锦服装、白沙绿茶等特色产品“带货”。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不断巩固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部署和推进,深入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讲好海南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近年来,我省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省民族研究所成立海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定期举办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文化交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文化的兼收并蓄,构建和谐共融的民族关系氛围,推动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军(警)营。各市县充分利用“三微一端”,投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片、短视频等内容,营造民族团结浓厚氛围,举办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古尔邦节等活动,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

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海南省共有12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4名个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4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个单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0个单位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99名个人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96个单位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4个单位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深深浸润于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日益繁荣发展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海南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其音乐舞蹈、建筑形式、节日庆典、传统工艺、饮食习惯等,构成了一幅景象壮美又鲜明独特的风情画卷。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海南少数民族精神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民族自信的有力载体。

近年来,海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得到迅速发展,民族地区各市县均建起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表演场馆,形成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文化设施日益增多、日趋完善,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通过打造一年一度的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文化品牌,举办第五届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多届黎族文化论坛、苗族文化论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

我省还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保护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复制完成黎锦龙被,开展海南民族文化“七个一”作品征集评选活动,推出一批体现民族团结、品质优秀、贴近群众的民族文化精品,其中舞蹈诗《锦绣家园》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佳剧目奖”,先后出版《海南黎锦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海南苗族传统文化》、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七个一”工程系列丛书等书籍。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提高

民族教育方面,我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学前教育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实施全面改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思源学校建设及拓展项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系列工程项目,普通高中普及程度进一步提升。相继实施1.0版“好校长、 好教师”引进工程 、2.0版引进“校长 骨干”的管理团队以及3.0版的“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引进一批“好校长、好教师”,有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全面动工,首批签约入驻高校16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进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并正式招生开学。推动竹竿舞等体育项目特色发展,琼中女足成为海南体教融合的一张靓丽名片,海南师范大学黎锦项目入选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卫生健康方面,民族地区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病房改造和基本医疗设备配备,村村都有卫生室,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高至人均74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1小时三级医院服务圈”全覆盖。

社会保障方面,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参保计划扎实推进,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待遇机制进一步健全,多渠道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覆盖城乡居民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一网通办”成效明显,社会保障卡发行基本实现全覆盖。

民族地区保持一流的生态环境

我省民族地区大多位于生态核心区和水源涵养地,被海南的绿水青山环绕。民族地区各市县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最优先位置,完善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路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率先取消全省三分之二市县的GDP考核,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不断完善环保体制机制。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领先,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保护。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海南日报海口4月24日讯)

原标题:民族团结同富裕 共建共享自贸港——海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