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这样两条成语:“书到用时方恨少”和“百无一用是书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这两句话不是矛盾吗?“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说读书非常必要,否则用到的时候就感觉不够了;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分明是说读书没用啊?

这就涉及今天要说的核心问题:每条信息都有自己的适用边界。

读万卷书不如听君一席话(书到用时方恨少)(1)

这两条看似矛盾的成语适用边界是不同的。从知与行的关系我们就容易理解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说知难行易;“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说知易行难。至于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这就是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不同主体要具体面对的问题,没有最终答案。笔者记得某一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就有这个辩题,可见没有唯一答案。

但知道了这个结论有什么用呢?没有统一答案就是怎么说都行,那不是等于没说?如果仅仅停留在字面,看似如此,但如果深入思考,加入情境,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几个好友家庭一起出游,路上讨论子女教育。你提出一个问题想要让大家帮忙解答: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时候如何处理?大家七嘴八舌给你出主意,都是各自曾经用过的方法:“要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要延迟满足,绷一会儿再说”,“家庭成员千万统一口径,让一个人来管,别人不吱声”,“孩子不打不成器,大嘴巴子扇起来”……这时忽然有人问,孩子之前做了什么会“大吵大闹”?所有人都静下来了,你也一愣,然后说出来“之前答应了他买冰淇淋,但是想要吃完之后买,结果孩子看到了就要,不给就撒泼”。哦,原来如此!大家又纷纷给建议……

案例二:公司召开战略会议,讨论是不是要开发APP。一方认为需要开发,因为竞品开发了APP,这些年市场份额一直在提升;另一方认为不能开发APP,因为专家已经给出结论,流量红利结束了,现在入场晚了。这是主管开始提问:竞品开发APP是什么时候?与之前相比,他们有了APP以后有什么不同的运营操作?专家说的“流量红利结束”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适不适用我们的产品和产业?大家开始面面相觑,然后各抒己见……

读万卷书不如听君一席话(书到用时方恨少)(2)

两个例子说完了。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其实背后是同样一套分析逻辑。案例一中,你的问题是针对操作层面的,是“how”的问题,但是最终有人问了一个“why”,大家发现你的问题是个伪问题,根本问题是其他方面的。也就是我们需要先定义真问题,然后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都是徒劳

案例二中,各方先抛出了结论,也就是why,但主管问的是how,也就是这个why是怎么来的,针对公司的特定情况应该如何操作?

我们刚才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从“知难行易”的角度说的,其实对应的是Why,也就是懂得了道理、结论和规律再做事情就有理论指导,不再乱冲乱撞;而“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从知易行难的角度说的,其实对应的是How,也就是即便懂得了无数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需要的是操作方法和具体执行方案

Why提供因果关系、结论、目标、真问题;How提供方法论、流程和操作方案。

读万卷书不如听君一席话(书到用时方恨少)(3)

在某些情况下,某个人提出的问题其实是答案,例如案例一,“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时候如何处理”不是问题,而是答案。“大吵大闹”是大人和孩子对于承诺理解不一致导致的结果,真正的问题是亲子之间如何做承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重视给出真问题的Why,然后再想操作层面的How。

在某些情况下,大家给出的是结论,但没有考虑结论得出来的前因后果、时机和其他约束条件,这时候我们就要回顾整理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也就是How,然后才有助于我们做决策判断。

说一句骑墙的话——why和how都重要,但适用场景不同。

Why适合定义真问题,提出目标;How适合给解决方案,提供行动路径。对于执行力强的人或团队,要更重视Why,也就是想好了再做,要不断找到做这件事的初心,找到第一性原理,在执行不力的时候看看是不是目标定错了;对于习惯战略思考的人或组织,要更重视How,也就是操作层面的问题,避免说理论、说鸡汤、坐而论道。把战略落地需要的不仅仅是执行力,还有各种时空背景和约束条件。不考虑时机和约束条件的战略不具备可执行性,即便看起来美好,也是伪战略。

,